English

观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三维度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因形式抽象、象征隐晦、语境复杂,成为中国受众理解的难题,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与途径。

新型文旅“旺丁”又“旺财”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文旅产业可以融入当地不同产业,新型文旅消费已成为扩内需、促消费重要战场,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从不同评判标准看《酱园弄》

维护它的那部分小众,没有给出它在美学和文化层面矗立的理由;批评的那部分,倒是指出了它在电影语言层面难以自辩的征候。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不知所云”的症结在于,将“形式实验”等同于“思想深刻”,用符号的暴力堆砌掩盖作品灵魂的空洞。那些视觉奇观并没能带领观众透过隐喻洞察人性本质,又如何让观众跟随人物去完成心灵救赎的旅途呢?

非遗技艺传承重在实践

如何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践,正是破题的关键。实践,是非遗技艺最本真、最具活力的传承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传承人能够与大众直接互动、获取反馈,进而激发创新灵感、不断优化技艺的呈现形态,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在现实困境里,陪伴或许比讲述与解释更有力。《忘了我记得》通过镜头与影像,恰如其分地彰显了这种特质,呈现出一股温暖的陪伴力量。相较于文学的含蓄与隐晦,剧集在现实灰暗中又融入了更多鲜亮的表达。

别让美术馆沦为消费主义景观

当下,美术馆正经历从传统艺术殿堂向复合型文化枢纽的转型。这种转型既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当观众在美术馆获得的是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审美、生存境遇等有所反思与质询时,消费主义的景观魔咒也就不攻自破了。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说到底,对于文化名人的生活方式,需要辩证地看待,若认为蔡澜很洒脱,那就学习他顺其自然、快乐恬淡的好心态,若认为蔡澜有“不接地气”的地方,那也不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受其影响而选择“躺平”。

AI介入剧本创作:“量产”有余,“质产”未满

在市场眼中,剧本创作可能更多是一个“成本问题”,但对于创作者而言,剧本创作是捍卫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堡垒,这不是一个关乎职业饭碗的小事,而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大议题。如果所有故事都来自AI,真正属于人类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如何理解李长之所说的“批评家精神”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名字。李长之启示我们,要想写出有批评精神的评论,首先要以广博而贯通的学识为基础,形成可将理性和情感相汇通的“情感的会心”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一种“求真”的态度和精神。

微短剧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引领

在“融合与共生——微短剧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各大平台代表对内容精品化形成了广泛共识——微短剧要向上提质,坚持品质引领,树立创新标杆;向下扎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大众文艺”的沃土;向外拓展,实现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

500亿元赛道,“海外短剧上海造”如何量产?

目前,微短剧的一般制作成本在20万元—30万元之间,而高配置的精品剧平均制作成本飙升至300万元以上,行业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免费短剧受众体现出年轻化的特征。如同小说领域常说的“黄金三章”,短剧的“前10秒完播率”至关重要。

一出好戏如何带热一个剧种

面对地方剧种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演出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困境,多个地方戏演员携他们的代表作成功“夺梅”,再次昭示出优秀剧目对剧种的重要作用——唯有保持高质量的剧目创作,做精做好地方戏特色,才能为剧种博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微短剧创作莫以荒诞换流量

靠挑战底线获取的流量终将是昙花一现,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创作自由不等于胡编乱造,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基本逻辑。只有回归讲好故事的初心,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无限的人生智慧,微短剧才能从小屏走向大时代,从流量狂欢走向艺术长青。

对待小戏,要采取“平视”视角

我们对待小戏,要采取“平视”视角,深入其活态传承的民间土壤,发掘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通过利用新媒体等平台,进一步传播小戏,扩大其受众群体,鼓励创作充满现当代生活气息的小戏剧本,在不失传统韵味的同时,也使其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掩耳盗邻》:一则幽默生活寓言

生活里总有一记耳光在你马力全开时不请自到,滑稽但极具寓味。

孙甘露:打开别样角度,重新理解作品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改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长安的荔枝》:道德思考与人文关怀

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切口,将镜头转向历史洪流中的无名者。

新表达让“铁军之魂”重生

透过一扇小窗,看到抗日时代中普通战士们的坚韧与牺牲。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一个人的生命史,一代人的生命史

把当下年轻读者所习惯的视频观看与交流方式,搬到了纸质书的设计与编排当中。

赋予历史小说现代意义

历史小说不是如史学家抉微钩沉、探寻真相,而是要寻找古代人与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共性。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