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动画微短剧应加强价值引领

必须正视动画微短剧带来的价值误导和审美侵蚀,关注其与传统动画短片、真人微短剧的差异,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内容治理框架。

流量也需要“脱虚向实”

一部作品的“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不能因此陷入某种虚无主义或不可知论,进而转向貌似简便易行的流量崇拜。

舞台道具正在喧宾夺主吗?

当代戏剧创作既警惕物化逻辑的加剧侵蚀演员主体性,坚守其人文性;同时也应保持开放心态,深入探索人与物的共生关系。

《披荆斩棘2025》:竞演综艺不应囿于温情叙事

作为一个已经步入第五年的老牌IP,应思考节目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回归竞演综艺的本质,它既不在营销话术,也不在赛制,而在每一次舞台是否能让观众惊喜、共鸣。群像不是目的,舞台才是答案。

AI影像从技术探索走向工业化生产

从短视频到直播,再到影视创作,AI技术已深度渗透内容产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性生产力,也在根本上重塑着大众的日常消费体验。一个由AI助力打开的、虚实交融的视听新世界,正悄然到来。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她们用一次次碰撞,将二人的关系从“互相需要”推到“互相学会”。《绝望写手》让我们看到,能立住的角色,并非要靠“性格怪癖”,而是让人物有被参照的缺点,也要有被仰望的能力,更要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成长。

中国歌剧创作的三个趋势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近些年中国歌剧新剧目不断涌现,进入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回顾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让这门几百年前诞生于欧洲的综合性艺术在东方舞台大放光彩、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激励着中国歌剧人不断探索。

《震耳欲聋》:类型套壳中的现实缺憾与艺术失衡

影片呈现的“类型套壳”创作困境,折射出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经常面临的普遍缺憾。创作者试图将具有社会锐度的议题,装入一个经过市场验证的商业类型框架之中,结果在两种诉求的拉扯中导致创作失衡。

民族舞蹈评论:体察深层次的审美与共情

真正有力量的民族舞蹈评论,需把握“评”与“论”之间的平衡,民族舞蹈评论若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评”,就会缺失其最为动人的文化维度。真正的深度来自“论”,应将舞蹈作品置于更为广袤的文化语境里予以阐释与解读。

群众文艺要重视互动

群众文艺作品的影响超越舞台,融入日常,这种跨越说明,观众的再创作既是感性投入,也是社会价值的自觉传递。观众的关注与作品共同营建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故事,而细微切入点就能引发广泛思索,皆因群众文艺让人们参与社会话题有了新的视角。

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困局与破局

这种同质化倾向不仅消解了艺术创作的个性与活力,更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成为制约舞台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关键瓶颈。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探索破局之道,对推动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当代戏曲音乐“大制作”现象的反思

“大制作”盲目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过度使用西洋乐器,导致传统戏曲的独特结构被改变,各剧种的独特韵味严重流失。这一趋势的重要诱因是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其背后也潜藏着整个创作领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认知不尽深刻和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技术为笔 情感为墨:中国文化IP的全球化新解

近年来,中国文化IP加快了出海脚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黑神话:悟空》将武术与神话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中国文化IP的数字化升级趋势——通过技术赋能与情感共鸣,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全球共创的生态转型。

戏曲音乐:聆听韵味悠长的中国式浪漫声音

戏曲音乐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积极与现代艺术形式碰撞融合。这些创新并非将戏曲视为“元素”或“装饰”,而是从戏曲本体中汲取精神内核,在戏曲的根上开出新花,由里而外渗透着从戏曲中“化”出的古典韵味与东方意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

向烟火气与人情味回归——对于县城文学的观察与期待

对于这个时代有志于书写“县城”与“县城青年”的写作者来讲,他们需要回到“此刻”“此地”的县城场域,让自我融入到县城与县城青年的烟火气与人情味中去,充分感知生活在县城的青年群体真实丰盈的现实状态与情感波动。

《我是八路军》:于细微处见精神

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亲历者的珍贵影像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

《沉默的荣耀》:跨越时空的荣耀勋章

通过对一段历史的全景式呈现,让沉默者发声,让无名者被看见。

《窗外是蓝星》: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奏

让观众跟随航天员的目光,完成了一次对蓝色家园的深情回望。

《大漠日记》:当代学子的青春奉献之歌

既是对支教老师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对支教者的深情赞美与歌颂。

以“下场”之悟解“上场”之困

探讨人性情感,将戏曲的写意美学与话剧的写实叙事深度融合。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她对同代人的体察,带着她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带着她对数代写作者的规律性推演。

民俗志叙事与悲喜剧的日常化

用去陌生化、悲喜剧复调、细节深描等手法,打开窥探中国人生命观与死亡观的独特窗口。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