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比起首季的火爆和上一季的良好口碑,《披荆斩棘2025》的收官显得格外平静。追根究底,这季节目选择了一条去竞争化的温和路径,在着重于温情叙事的同时,也与竞演综艺的核心越行越远。
代际碰撞有火花,中式舞台藏巧思
《披荆斩棘2025》最大的亮点是汇聚了从“60后”到“05后”跨越代际的嘉宾,不同年代的人在一起,天然带着反差感,也为舞台带来了天然的戏剧张力,擦出不少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舞台美学方面,节目延续了“披哥”系列一贯的价值主张,着力打造区别于韩式唱跳工业范式的中式舞台。通过融入武术、戏曲等传统元素,持续拓展了中式舞台的美学可能。
原生团锁死舞台,“团魂”成空口号
这季的“原生团机制”取代了之前自由拆组、鼓励破圈的灵活模式,将大部分舞台都锁死在原有组合之内。结果就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各自成团,消解了跨风格合作可能激发的化学反应。
从节目设计的角度看,节目组试图用成员间的“熟人关系”为舞台烘托团魂和兄弟情。比如反复回忆“快乐老咖战队”和“TOP登陆少年”组合的过往时光,却跳过了最关键的“羁绊建立过程”,观众被硬塞了一个“他们关系很好”的结论。这种缺乏情感铺垫的叙事方式,让“团魂”沦为了一个空洞的口号。
“去竞争化”丢了“燃点”,卡在中间两头空
这季节目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去竞争化”的理念跑偏了。节目试图塑造“互相扶持”的男性关系,刻意削弱了竞争张力,却也把“燃点”一起丢了,结果卡在中间两头不讨好:既不像竞技综艺够燃,也不像慢综艺够沉浸。
要知道,竞争从来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为了提供张力与成长的空间。相比之下《乘风破浪的姐姐》之所以能保持高话题度,就是因为保留了个人竞争和竞赛悬念。
作为一个老牌IP,《披荆斩棘》真得想清楚:节目的生命力到底来自哪里?答案恰恰在于舞台本身。唯有在温情与力量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点燃大众的观看热情。
(文字摘编自《<披荆斩棘2025>:竞演综艺不应囿于温情叙事》,作者:吴伟琦,制作:申婧渲,设计:董怡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