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文学短篇兴起意味着什么

网络文学短篇创作隐含着技术理性对人文价值的侵蚀。在算法指挥下,网络文学短篇面临滑向“数据驱动的文学游戏”的危险。

后奈飞时代,重估韩剧的价值

奈飞因高度工业化的韩剧收获了大量亚洲新用户。流媒体巨头将韩剧从亚洲推向全球的同时,也重塑着韩国国内的制作生态。

当AI让帕瓦罗蒂唱京剧……

算法不能覆盖所有。即使在冷酷的算法世界,那些有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的内容,仍然可以冲破流量的封锁出现在人们面前。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笑料拼盘难掩内核空洞

一些演员在节奏上失准,冲散了精心设计的包袱;有的脚本欠缺火候,很多笑点似曾相识;小鱼、吕博伟等几位演员的表演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这些不足提醒着脱口秀的进阶之路,依然是道阻且长。

从《藏海传》和《长安的荔枝》看古装剧的破局与困局

或许,只有回归“人物为本、情感为基”的现实主义创作初心,让主角光环服务于叙事逻辑,让权谋斗争扎根于现实土壤,古装剧才能从娱乐载体“升格”为文明对话的场域,在历史的褶皱中触摸真实的温度,听到现实的回响,书写出更具深度的时代寓言。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从“厌女”立场骤然转向“厌男”,导演陈可辛价值观的切换竟如此迅速且顺畅。究竟创作者是真心“厌男”,还是旨在迎合社会某种心理,将历史包装成可供消费的情绪幻觉?尤为值得深入辨析和细细玩味。

AI写作离真正的网络文学有多远?

从既有的相关案例来看,尚未有AI创作的作品能够在网文读者中得到普遍的认可。我们有必要将AI放回网络文学的场域中,从网络文学的技术性与文学性出发,思考AI写作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距离,进而理解其为网络文学及理论评论带来的新变和可能。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当文字的留白被具象为视听语言,当个体叙事让位于商业考量,创作者如何在市场需求与艺术表达之间寻找平衡?归根结底,文学影视化改编不应只是资本与市场的合谋,更应是文学与影视两种艺术形态的深度对话。

真正的写作者是会自觉辨识、规避谎言和圈套

现实生活丰富而复杂,作为写作者,我们所能坚持的唯一伦理基石就是不要自欺欺人。没有人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写作者也无需呈现自己掌握的每一个细节。生活难免有各种欺骗性,立场和价值观的选择与辨伪恰恰是抵达真实的动力而非阻力。

通过批评范式转换,理解新大众文艺

面对新大众文艺的范式转换,携带着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史的建构意识,新大众文艺批评的数字文化问题浮现出来。新大众文艺批评本身是对数字文化的知识性实践进行合乎数字现代主义范式的文艺研究,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历史情境的文艺批评与文化意识的微妙张力。

从智力游戏到思想启迪,推理综艺亟须突破

这类节目在娱乐外壳之下,融入惩恶扬善、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然而,近年来推理综艺的发展陷入瓶颈。创作创新乏力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作品甚至转向以游戏化设置和低智搞笑情节来制造噱头,且市场反响平平。

新时代文学赋能剧集改编创作:有“大法”而无“定法”

改编续创与原创一样,都内含一般规律的“大法”,而无固定答案的“定法”,但其中又一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改编创作需要尊重优秀原作,处理好把握原作“文学性”精髓、韵味和发挥剧集艺术自觉之间的关系,以全流程高品质创制实现优秀的视听转化。

非遗技艺传承重在实践

如何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践,正是破题的关键。实践,是非遗技艺最本真、最具活力的传承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传承人能够与大众直接互动、获取反馈,进而激发创新灵感、不断优化技艺的呈现形态,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别让美术馆沦为消费主义景观

美术馆正从传统艺术殿堂转向复合型文化枢纽。这既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当观众在美术馆获得的是对思想、审美、境遇等有所反思与质询时,消费主义的景观魔咒也就不攻自破了。

AI介入剧本创作:“量产”有余,“质产”未满

在市场眼中,剧本创作可能更多是一个“成本问题”,但对于创作者而言,剧本创作是捍卫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堡垒,这不是一个关乎职业饭碗的小事,而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大议题。如果所有故事都来自AI,真正属于人类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掩耳盗邻》:一则幽默生活寓言

生活里总有一记耳光在你马力全开时不请自到,滑稽但极具寓味。

孙甘露:打开别样角度,重新理解作品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改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长安的荔枝》:道德思考与人文关怀

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切口,将镜头转向历史洪流中的无名者。

《天下第一楼》:把旧酒有创意地装入新瓶

创新不应只拘泥于IP改编,还应注重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因子。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一个人的生命史,一代人的生命史

把当下年轻读者所习惯的视频观看与交流方式,搬到了纸质书的设计与编排当中。

赋予历史小说现代意义

历史小说不是如史学家抉微钩沉、探寻真相,而是要寻找古代人与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共性。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