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 虎
作为一个以写虚构文本为主的创作者,我近年来的阅读更偏向于非虚构作品,并偶然尝试进行非虚构写作。从自身写作实践来说,刺激我拿起笔来的第一动力是寻找、还原、揭示真相,抒发真情实感,坦诚面对自我。我坚持真是艺术存在的基础,唯有真才能产生善、体现美。
我尊奉的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原则便是抵制虚构。有人认为虚构是非虚构写作的组成部分。这不是什么新观念。在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就有人用“合理想象”为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虚构部分进行辩护。对于“合理想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合理想象”的运用,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采访调查的不扎实引发的技术处理上的偷懒,二是立场决定的拔高或贬低的需要。有时候,写作者为了强化赞扬或批评,通过所谓的“合理想象”,将一个人不曾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产生的想法加在其头上。这样的“合理想象”,很多时候是不妥当的。
但是,想要在非虚构写作中完全抵制虚构,往往很难做到。原因非常简单:人人都有个人利益、个人好恶。只要存在个人利益、个人好恶,就一定有立场。立场决定了我们的视角和对事实的解读。作者有自己的写作立场,即便没有虚构,也完全可以通过事实选择来完成写作意图。比如,一棵树上有两个果子,一个有虫子,一个没虫子,当作者独独选择有虫子的果实予以呈现,表面看说的完全是实话,可实际上呢?可见,解释权在很多时候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事件真相的看法。所以,真正的真相弥足珍贵。
选择性呈现的事实,在很多时候就是谎言。那么,有没有不进行选择的全面呈现呢?我的回答是,不可能,但我们不必为此悲观。
我并非对虚构抱有偏见。文艺作品中虚构、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存在,是因人类天生具有想象和幻想的需求及能力。这一需求在写作者和阅读者中都客观存在,因为想象与幻想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虚构和幻想文本得以存立的现实依据。而且,通过虚构也可以抵达真实。但是,在非虚构写作中进行虚构,又是另外一回事。以虚构寻找真相、通过抵制虚构创作非虚构文本,是人类以不同方式抵达真相的殊途同归。
现实生活足够精彩,其自身的复杂性、丰富性正是培育优秀文学作品的土壤。虚构、想象和幻想不是文学性的唯一内涵,写实、白描同样是文学技法,优秀的新闻作品和社会调查报告也有可能是文学佳作。
非虚构写作的道路和虚构写作一样坎坷曲折,但真正的写作者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任何时代都会有令人钦佩的写作者,怀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怀着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勇气探索真相。
现实生活丰富而复杂,作为写作者,我们所能坚持的唯一伦理基石就是不要自欺欺人。没有人能看到事情的全部,写作者也无需呈现自己掌握的每一个细节。生活难免有各种欺骗性,立场和价值观的选择与辨伪恰恰是抵达真实的动力而非阻力。
利益会影响写作者的立场,而只有利益符合社会进步趋势时才可能真正实现。这便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写作者总是会自觉辨识、规避谎言和圈套,赋予生活、生命以正向的能量。这种选择性呈现、忽视,褒扬和批判,恰恰是打破认知局限、校正个体诉求可能引起的方向偏差的有效途径,在写作过程中完成自我修炼,创造出有营养的作品。
(作者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