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些年,人们欣喜地发现,传统曲艺的存在感越来越强,热捧者越来越多,快板声、相声段子、大鼓调儿——这些曾经响彻茶馆街巷的老手艺,如今正从手机里蹦出来,在游戏动画中奏起来!这门千年艺术是怎么跟上新时代的呢?
前世今生:从市井巷陌到文化瑰宝
曲艺,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流淌出来的。汉代击鼓说唱俑的憨态,定格着最早的说唱记忆;唐宋鼓词火遍市井;明清城市化浪潮中,民间说唱艺人纷纷涌向都市……直到1949年,“曲艺”之名由赵树理敲定,成为中华说唱艺术的统称。
新中国万象更新,曲艺创作空前繁荣,从《黄继光》到《四世同堂》里骆玉笙的京韵大鼓,不少经典曲艺剧目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500余个曲种如星河璀璨,在板弦交错间刻录着百姓的悲欢、时代的回响。
冷遇之困:时代浪潮下的断弦
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下,曲艺一度变得黯然失色。新兴媒介的普及分流了大量观众,传统曲艺的叙事节奏,很难适应现代人碎片化的娱乐需求。内容创新匮乏,包袱雷同,不少剧团为了吸引票房出现了“只有娱乐搞笑,没有完整作品”的浮躁现象。再加上传承断层与人才流失,更加重了曲艺的困境。曾经辉煌的曲艺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破圈之道:守正创新的三重奏
看向今朝,传统曲艺走出了新路子。曲艺内容变潮了,科学家事迹、扶贫故事、反腐段子成了新素材,讽刺“手机瘾”的相声让观众直拍大腿。传播玩“花”了,从撂地卖艺到5G时代的相声直播、沉浸式演艺空间,“曲艺 +”正在重构艺术场景。传承有“新”人了,目前全国已开设曲艺相关专业的院校有十多家,曲艺相继被列入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老手艺终于接上了年轻血脉!
未来,曲艺又该如何走好“出新”之路呢?中国曲协主席冯巩表示:“唯有与时代同频,才能与人民共振。”曲艺的新生,不在抛弃传统,而是让千年弦歌呼应时代心跳。这趟突围路,也给所有的传统文化门类递出了“破局密码”。当老手艺既能扎根泥土,又能拥抱浪潮,中华民族的艺术之花,才能永远开得鲜活透亮。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06月24日01版、04版《传统曲艺,咋就重新火出了圈?》作者:李笑萌 李晋荣 朱蒂尼。编辑:刘冰雅、刘子璐,剪辑:张晞、路天悦,制作:董怡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