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场关于人性尊严的独角戏

《初步举证》并非一部完美的作品,它像一封战书,质问着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当现实存在系统性不公时,我们能视而不见吗?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人民大众

日益富足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艺术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青春永驻。

谈AI艺术时,我们在谈什么?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的是,当AI可以模拟人类的感情和理念时,“创造力”还会不会被视作人类牢不可破的禁区?

姜乾相:来自菩提树下的《消息》

细读《消息》,会发现它堪称现代版《山海经》。93篇短文构建起一个包罗万象的精神世界,有山川河流的壮美、村寨庙宇的神秘、市井百姓的悲欢、文人雅士的志趣。每篇如同一幅生动画卷,每段仿若一曲动人乐章。

AI生成吉卜力画风,算不算侵权?

网络狂欢下,有人用吉卜力画风做了《指环王》短片,还有人以此还原《甄嬛传》名场面。除了担心侵权风险,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没有老爷子的味,只是表面像而已”,也有人认为这是对吉卜力创作的不尊重,“AI不应该用于对手绘艺术的折辱”。

“医疗”加“轻喜”,能否填平“国产剧洼地”?

单纯的“专业度”不足并不可怕,医疗题材也可以描绘医护工作者生活化的一面。但令人忧虑的是,缺少“专业度”所留下的空白被狗血和荒诞填满,靠夸张的艺术冲突推进的情节,无法支撑起沟通医患关系的社会责任。

京剧大师赵燕侠:一只春燕追云去

赵燕侠被誉为京剧最后的一位大师,她的离去,宣告京剧大师时代的终结,然而,她的传奇不会落幕,从《白毛女》里的破茧成蝶到《沙家浜》中的“活阿庆嫂”,她创下了48场满座的神话。荀派京剧创始人荀慧生曾赞她“肯吃苦、脑子活”。

空间漫步:影视节展的空间再生产实践

空间并非物的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再到知识生产和文化记忆凝结的空间,影展应超越普通的影像盛会,成为一个人与影像、文化与产业、学术与传播、情感与共同体建构互动交织的场域。

当国漫“重述”经典

动画作为一种接受度高且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一直都以载体的形式,促进了许多经典作品的传播。所有的经典在时间的长河之中都会被反复讲述。相比修饰,对经典进行大刀阔斧的重述,赋予其在新时代下的新意义,或许才是令经典不断焕发生机的不二法门。

新城市文学:在分裂、寻找、突围中形成新的美学范式

人们感叹,为什么现在的城市文学样貌竟如此雷同,它们荒诞不经、琐碎纷繁、斑斑驳驳,其原因可能是城市的聚居属性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广阔性,心灵在由外观视角转向内观视角的过程中总有错愕感。城市文学的张力就在分裂、寻找、突围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追求沉浸的形式,更要讲求演艺的品质

有的从业者追求一时热度、满足于贴上“沉浸式演艺”的标签,或者迷信高科技、大投资、特定场地、多感官体验。沉浸并非只是感官层面的感受,观众在剧场里用心感受舞台上的一切,精神上受到洗礼也是沉浸的一种。更长久和本质上的沉浸,是心灵的沉浸。

青春戏曲出圈,捕捉年轻观众的“文化味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戏曲,年轻人既渴望在《新龙门客栈》的武侠江湖中寻找侠义精神,也期许通过《浮生六记》的园林实景感悟文人雅趣,这种文化认同既是传统文化基因的复活,也在追求着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古装偶像剧同质化当休矣

古装偶像剧同质化,主要是“流量为王”的创作理念作祟。经过多年发展,这种类型已形成了“制作公式”:爆款导演+流量明星+高热度网络文学IP+顶流歌手演唱的主题曲。这些元素叠加,正在扼杀创作活力,将古装偶像剧推入“千剧一面”的境地。

岂能将暴力情节做卖点

无论是用特写方式放大受害者的痛苦表情,还是用慢镜头渲染血腥场景,抑或是以主观视角引导观众代入创伤体验,这些做法看似是在技术上强化戏剧冲突,引发观众共情,但实际上却是在以暴力情节当卖点,在消费痛苦的过程中完成对暴力的二次赋魅。

综艺节目里看大戏:戏曲传播新路径

戏曲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融汇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舞、音乐、传说和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内涵。纵观戏曲发展历史,电影、电视、短视频等每一种视听样式兴起时,戏曲都积极嫁接融合,开展跨媒介叙事。

以创新手法呈现传世之“筑”

节目传达了中国古建的“营造美学”和“峻极神工”。

电视剧《棋士》挑战罪案剧新表达

人生的棋盘也许会有黑白交错的含混,但正邪从来都是泾渭分明。

《北上》:谱写运河儿女的青春华章

对90后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精准的捕捉。

戏曲美学在歌剧舞台延续

让歌剧这个舶来品呈现出古雅的审美效果,探索歌剧的中国式表达。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记忆长河中的寻根之旅

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厚谊。

关于西西里的叹息与“晚期”风格

《豹》不算扑朔迷离,却仅用几个片段就渲染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意大利贵族衰亡史。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