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甘正气
最近翻阅一些文学评论,似乎每本新书评论者都认为“气象宏大”“超越时空”“引发集体共鸣”,视之为“力作”“史诗”“当代经典”“不容错过”。这让人有点恍惚,仿佛读的不是文学评论,而是置身人流涌动的图书博览会时,看到的新书广告或者书上的腰封。
上市的新书束一个腰封,上面印几句溢美之辞、推崇之语,无可厚非,这样可以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这本书的优点,然后决定是否翻阅和购买。这属于书籍装帧与营销的范畴,可以用广告设计学、消费心理学的观点去审视。
然而,文学评论在写法上应该避免“腰封体”,否则文学评论就应该划归出版经济学的范畴了,文学评论家就变成出版市场的“吹鼓手”,而不再是作者的牛虻,更不是读者的向导了。
文学评论,要时刻警惕“腰封体”。
要清楚作品的优点与缺点,不要只写优点,不妨多写一点缺点,这样于作者、读者才有裨益。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用字用词上的硬伤以及史实错误,体现出作者基本功不扎实、创作态度不严肃,可以通过文学评论让作者警醒。一些小说过于强调结构的创新,反而把“讲故事”放到似乎最不重要的位置,对于这种取巧的写法,也可以商榷,不能一看作品结构复杂,就推崇不已。
要清楚本体和喻体,不要胡乱比较。不能像某些腰封一样,一部小说的内容涉及面稍微广一点,内容稍微详细点,就评价这是“某某百科全书”,时间跨度稍微长一点,就形容为“波澜壮阔”,只要是写文人生活的,就评论这是“当代《围城》”……这肯定不符合实际(否则,在世的“钱钟书”们就车载斗量了),还有“东方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巴尔扎克”之类的封号,这样的评论多了,就是陈词滥调,让人生厌,至少生腻。
要尽量跳出腰封式的对于作者经历、头衔、光环的分析,也不要总是用各种理论去框套作品,而要紧紧围绕作品的字词句篇、起承转合、思想的新意与结构的突破之处去评判,这样才能让作者和读者信服。作者的阅历肯定会影响作品,但是阅历并不等于作品,如果文学评论总是围绕作者的过去经历作文章,那就小看了作者对他人生活的同化能力,也轻视了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是偷懒与狭隘的文学评论,而不是认真严肃的文学评论。例如,不能因为一位作家当过兵,就断定他只擅长军旅文学,一位作家出身农家,就说他是乡土文学的代表,这类评论都过于简单化与机械化。就像因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就说他“以学问为诗”,评论他的诗歌“无一字无来处”,这都是极其粗疏的,是文学评论中的“直线思维”。作者也肯定不是只受一种创作方法或理论的影响,如果用某种文学理论去框套,那也是削足适履,胶柱鼓瑟,会造成无数误解和“求之过深”或“求之过浅”的错误。如果一提起莫言,就鹦鹉学舌般说他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那还不如一句都不说,因为重复的毫无新意的文学评论等同于无,更何况莫言的作品丰富多样,而且他不断求新求变,在不断挑战自我。
当代文学评论,在这一点上也许可以向鲁迅学习,即使对于公认的名作,也敢于直指缺点,而不是对一些中平之作用尽世间好言语。毕竟,当代文学还没有经过岁月这位最苛厉的法官的淘洗,更需要细细甄别。(甘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