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前文学批评需要更“单纯”一点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当前文学批评需要更“单纯”一点

来源:文艺报2025-07-07 10:19

  作者:牛学智

  当前批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知识信息堆砌、概念术语炫技、理论方法滥用等现象,已非简单的学术风格问题,而折射出批评主体性不断削弱的危机。在跨学科理论大规模迁徙的学术语境下,文学批评的审美判断功能正在被知识考古的冲动所稀释。

  一

  在我看来,当下文学批评的困境表现为理论堆砌、话语混乱与批评失焦等多个方面。

  其一,批评话语与文学文本的对话关系逐渐断裂,理论框架的强行植入导致文本肌理的审美细读沦为概念演绎的注脚。当前学术评价体系过度依赖论文数量与期刊等级,导致文学批评沦为“理论操演场”。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当下文学研究常将文化研究的需要凌驾于文学品质之上,甚至以“再经典化”之名行理论堆砌之实。有学者将文本强行塞入既有理论模型(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导致批评与文本的“两张皮”现象。

  其二,批评主体在多重理论视角的切换中陷入认知眩晕,其价值判断的坐标系因过度膨胀的知识参照系而失焦。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份确证困境,导致知识话语焦虑。一方面,传统文学理论难以解释网络文学、AI写作等新现象;另一方面,批评者为彰显“学术合法性”,转向跨学科理论嫁接,如用“数据库消费”理论分析《北斗星辰》等主旋律网络小说,却因理论与文本的错位导致阐释失效。这种焦虑催生了“术语狂欢”,批评者以福柯、德勒兹等西方理论家的概念为盾牌,掩盖对本土文本的阐释乏力。

  其三,方法论工具的超载使用催生出话语的自反性危机,文学阐释的有效性根基便遭遇动摇。与此同时,碎片化传播导致批评失焦,严肃的意义追问难以抵达受众。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崛起重构了批评的传播逻辑,经典作品被简化为“梗”与标签。如《活着》被概括为“苦难集合”,《包法利夫人》沦为“白穷美倒贴”的戏谑对象。这种“15秒阅读”模式催生两种极端:一是大众批评的浅表化(如弹幕中“贾宝玉是渣男”的粗暴判定);二是专业批评的防御性“黑话写作”,如用“远读”“数据库叙事”等术语筑起学术壁垒,进一步割裂批评与大众的对话可能。这些态势削弱了批评介入文学现场的理论穿透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建批评的尊严,回归桑塔格所倡导的“新感受力”——既向外拥抱技术变革(如数字人文的算法批评),又向内深耕文学性,让批评成为“文本、作家与读者相遇的对话性空间”。唯有如此,方能在理论膨胀与话语焦虑的迷雾中,重新锚定文学批评的坐标。

  二

  文学批评的本质是以理性思维介入感性文本的“第二创作”,这种再创造行为天然具有双重性:既要依托文本展开阐释,又不可避免地携带批评主体的前理解。当前批评实践中,“单纯性”的缺失往往导致批评偏离其本体功能。这里需要从两个维度探讨文学批评的单纯性诉求。

  首先,需要强调理论工具的适配性。文学批评的理论狂欢常陷入“屠龙术困境”。当精神分析学说被机械套用于陶渊明田园诗时,诗人笔下的“南山”被迫成为性压抑的隐喻,这种理论移植如同用游标卡尺丈量丝绸纹理,精细却错位。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示范了理论的适配原则,他将解构主义话语转化为恋人独白,使理论真正服务于文本肌理的解剖。理论工具的选择应如中医把脉,需先感受文本自身的脉动节奏,再决定施针的穴位与深浅。

  第二,文本感知需要有原初性温度。宇文所安解读李商隐《锦瑟》时,坚持从“一弦一柱思华年”的物理声响出发,追溯诗意生成的原始震颤。这种批评姿态犹如古琴修复师,需先清除历代漆层的覆盖,触摸最初的木质纹理。夏志清对《阿Q正传》的经典阐释之所以具有持久生命力,正源于他始终保持着与文本初次相遇的惊奇感——当多数批评家忙于将阿Q符号化为国民性标本时,他却敏锐捕捉到叙述者“含泪的微笑”这一美学特质。

  在批评日益学科化的今天,“单纯性”绝非意味着理论贫瘠或方法简陋,而是强调批评主体需保持方法论自觉。理论应是照亮文本的探照灯而非遮蔽作品的幕布,方法当为打开意义之门的钥匙而非炫耀智性的锁链。这种返璞归真的批评伦理,或许正是文学批评在话语狂欢时代重获阐释效力的必由之路。

  重提“单纯批评”的实践理念,并非向形式主义倒退,而是试图通过方法论校准、伦理重建与教育革新,构建更具解释效力的批评范式。这一转向包含着对文学本体的敬畏、对批评限度的自觉,以及对交流可能性的探索。

  三

  回到“单纯批评”,更重要的是唯有“单纯”才能用直觉把握到“隐含”叙事的要义。否则,若干年过去,单看文学批评,我们不但读不懂“黑话连篇”的理论,更会以讹传讹,不可能从留下来的成堆干巴巴的理论“知识”中,认识优秀文学作品及其饱满的文学性。

  阐释的边界意识建基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这必然涉及到对文本的细读。文本细读法的当代转化,需突破新批评派静态封闭的阐释框架。当代学者在继承微观语言分析传统的同时,更注重文本肌理与时代精神的对话关系。如《白鹿原》中方言书写的研究,既需解析其语音修辞特质,又要考察其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功能,这种立体细读实现了微观形式与宏观意义的有机统一。有效路径在于建立“文本-语境”的双向激活机制,如研究莫言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时,既要追溯拉美文学影响,更需关注其植根于民间说书传统的在地性转化。

  负责任的研究应区分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的客观意义与读者的接受视域,保持批评的“及物性”特质。这要求批评者以谦逊姿态进入文本世界,如钱谷融先生研读《雷雨》时,既保持理论洞察力,又对曹禺的创作困境抱以“了解之同情”。这种主体间性对话,避免了批评的霸权倾向。另外,可交流性话语的建构需要平衡专业性与公共性,如程光炜教授主持的“重返八十年代”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文本分析的结合,生产出既具学术深度又可公共讨论的知识形态,为批评话语转型提供了有益参照。

  文学感受力的培养亟待教学范式的革新,这就需要文学教育的实践转向。当前高校文学课堂存在“理论前置”的普遍困境,学生尚未形成文本感知能力就被各种主义淹没。建立“文本初感-形式分析-理论提升”的三阶教学法,或许能重建文学教育的初心。当然,数字人文技术的引入,则为传统细读注入了新的方法论活力。在自媒体时代,批评当然不应排斥数字人文技术,非但如此,应该内在于数字人文技术,才更能看到论评对象的丰富维面。

  在理论狂欢、术语横行的背景下,回归“单纯批评”的诉求,实质是重建文学研究的本体论承诺。这种回归不是撤退而是突围,它要求我们以更平等的姿态贴近文学现场,以更精微的方法解析文本肌理,以更开放的心态构建批评共同体。唯有如此,文学批评方能摆脱话语焦虑,重获其不可替代的阐释力量与实践品格。

  (作者系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酱园弄·悬案》:旧案重述的重心偏移与价值偏狭

  • 《长安的荔枝》:当历史厚重感消解于轻喜剧叙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