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十一】
作者: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杜学文
中华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典籍。文学、艺术、历史、经济、军事、科技等,卷帙浩繁。例如,中国典籍对历史的记载不仅早,而且多,相对完备。中华文化有着一以贯之的文字系统、发达的书写记录技术,以及统一的文化形态、悠久的文脉传承等,在世界文明中,形成了较为发达的著述体系。《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工作统计显示,我国现存古籍品种应在20万种左右。相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浩瀚的著作而言,这可能还是九牛一毛。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利用这些古籍,特别是其中的善本,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总体来看,目前的古籍善本表现出二律背反的状态。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少与越来越多并存。所谓越来越少,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会逐渐损毁减少。特别是纸质古籍,不可能永久存留。尽管现代技术的出现,可以在物理形态上延长古籍的寿命,但不能回避的是,纸张有其存留的时间限度。此外,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古籍,由于保存条件较差,损毁的几率更大。在流传过程中,失散的可能性也较大。所谓越来越多,是说人们总会不断地发现一些前所未见的古籍。例如考古发掘,不时会有新的发现。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我国最古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另有帛画五幅。南昌海昏侯墓中也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竹简,其中有《论语》等著作。除此,还有近百版木牍,包括《筑墓记》等作品。再如,失散在民间的典籍,由于不同的机缘亦被发现。明代著名数学家王文素的《算学宝鉴》,就是民国时期被人在旧书市场发现的。曾经不算古籍的著作,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为古籍。例如清末民初的许多著作,今天已经很不容易看到。它们的发现,也为我国古籍善本的保存增加了新的内涵。
古籍善本二律背反的另一种表现,是越来越不被人知与越来越被人所知。所谓越来越不被人知,是说与古籍数量的增加、人口数量的扩大相比,人们的研究、宣传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古籍善本的文化价值被今人了解的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对缩小。很多古籍只是理论上存在,真正的价值却没有发挥出来。例如“清华简”,约有2500枚之多。虽然已经出版了八辑,但仍然有大量的内容没有被整理出来。金元时期,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是极为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这里的作品,史称“平水刻本”,多据宋善本雕印,文化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均不俗,可谓称冠国内,流传至今者近30种,15000卷。仅《赵城金藏》即有6000余万字。对这些古籍的深入研究,需待时日。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古籍善本,更是缺乏研究与宣传。但是,也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能够比较方便地接触善本、了解善本,古籍善本传播的覆盖面在迅速扩大。这就是越来越被人所知的表现。
古籍善本,文明瑰宝。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仍需不懈努力。宣传推介方面,还有很多可做之事。那么,如何让珍贵的古籍善本走进百姓生活?
一是积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加大宣传。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网络用户市场。全国使用网络的人数在8亿以上,其中手机上网者占98.6%。这就为网民了解古籍善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据说,已有这方面的专业网站。吸引普通民众,不能只以学术的面目出现,而可以尝试使用短视频及网络歌曲、小说等。换言之,要善用网络,发挥其普及性、便捷性、生动性的优势,逐渐扩大古籍善本在民众中的影响。
二是借助商业形式生产延伸创意产品。例如,可以生产“清华简”的书签、海昏侯木牍的摆件等旅游纪念品,以及雕版印刷字体的字帖,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背包、服饰、文具等文创产品。再如,有机构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保护《赵城金藏》为题材,拍摄了电视剧《夺宝》并获奖。这些创意产品和作品,虽然不一定直接介绍古籍善本的内容,但可以增强人们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引导大众审美。
三是以相关活动来吸引民众踊跃参与。很多古籍善本,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修缮。修缮的方法、使用的材料、需要的环境条件等,可以一定的方式介绍给民众。古籍的印制各有不同,使用的制版技术、印制材料均异。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古籍,印制时使用的字体也不一样,可请有兴趣的民众临摹誊抄等。通过精心安排与设计,能够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让普通民众参与进来,让古籍善本焕发新的生机。
四是创作通俗类作品来介绍相关故事。一部著作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创作、印制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可言可说之事。特别是,很多古籍善本在漫长的时光中辗转流传,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也透露出特定时期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的轨迹,以及国事人事的细节。介绍古籍善本创作、生产、流传、保护的相关故事,能够让读者在了解古籍善本命运的同时,领悟时代演变的某些规律。
古籍善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云烟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研究和宣传古籍善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传承中华文明,走近民族文化内心世界。让古籍善本走进百姓生活,对其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亦有独特价值!
【系列稿件一】李明杰: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系列稿件二】吴国武: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
【系列稿件三】漆永祥: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系列稿件四】杜志强:古籍善本价值重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系列稿件五】杜立晖: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系列稿件六】吴 倩:中华古籍善本里的和合文化
【系列稿件七】熊 明:品味古籍善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系列稿件八】漆子扬:善本流传泽后世,牙签万轴待今朝
【系列稿件九】杨庆存: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系列稿件十】李晓源:从藏书印与藏书票看东西方书籍文化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