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零零后》:成长未完,影像待续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零零后》:成长未完,影像待续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9-09-11 14: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张长

  近日,一部表现成长题材的纪录片《零零后》上映。影片追踪了两个出生在00年后的年轻个体,记录了他们从幼年到青春期的一系列变化——男孩池亦洋从一个野蛮霸道的孩子王变为一个在赛场上用身体拼抢的橄榄球少年,女孩王思柔则从一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小猴子变成了优雅的芭蕾舞少女。影片用生动的影像刻录下二人在成长每个阶段的鲜活记忆,让经历过成长和正在成长的人为之动容。

《零零后》:成长未完,影像待续

纪录片《零零后》海报

  然而,也有不少观众在看过该片后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足,一方面觉得影片标题给人的期待与它的实际内容并不相当,两个孩子尽管各具特色,却不足以代表整个“00后”一代;另一方面,影片所抓取的人生段落充满了跌跌撞撞的彷徨感,无法帮助人们从一个历尽沧桑的角度提炼洞明而又练达的人生箴言。

  诚然,如果将《零零后》视作一部孤立的作品,难免会因以偏概全而感到缺憾。但如果将这部作品放在一个历时更为绵长、群像更为丰富的系列中来看,它的缺憾便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它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电影《零零后》的缘起可以一直追溯到十多年前,与导演张同道此前的多部作品之间有着难以忽视的关联,这种关联并非巧合。

  2006年,张同道受邀来到好友李跃儿在北京开办的“芭学园”。幼儿园的名字来源于日本主持人黑柳彻子根据儿时经历所撰写的《窗边的小豆豆》,其办学理念也同书中的“巴学园”一样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天性发挥。孩子们在这里获得了自由生长的空间,这令导演大感新奇。于是,自那时起,他便成了孩子们成长的见证者。

  2009年,张同道把他在芭学园里记录下的影像剪辑成了电影《小人国》,随后又将这些素材整理成了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孩子们2到6岁的生活状态,把他们原石般的天真保留在了影像里。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导演也跟着把镜头探进了小学校园,并于2012年制作出续集《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和《成长的秘密·爱的分离》。这两部作品中表现了孩子们离开芭学园后进入了新的环境,遇到了各自不同的新挑战。2014年,他又推出了《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聚焦极受人们关注的少儿英语学习上。2017年,结合几位小主人公进入中学后的新情况,导演再次剪辑出五集的电视纪录片《零零后》。2019年,他则回顾十多年来收集的素材,将两个故事性最强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单拎出来,做成了《零零后》的电影版。而这似乎也并非该系列的终点。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他的理想是可以一直拍到这群孩子结婚生子,把他们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

  由此可见,电影《零零后》其实是一个漫长且仍在继续的纪实系列中的一部分,是对成长中某个充满未知、惶惑与期盼的人生状态的短暂截取,是对众多跟拍对象的重点关注和集中讨论。它很难被定义为一个完整又孤立的纪实作品,更倾向于一个持续性的纪实活动的阶段性小结。一旦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去界定《零零后》,它就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同前作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在新老素材的同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另一方面,它向着未来的开放与延伸又让人从它的未完待续中感受到无尽的期许。

  事实上,像这样用镜头去长时间追踪人的变化的影像作品已经有过不少,最为著名的就是迈克尔·艾普特的《人生七年》和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前者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14个英国人从孩提到花甲的人生轨迹,后者则用非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少年从6岁到18岁的经历。但与二者相较,《零零后》系列依然有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像《人生七年》那样把焦点放在阶层的差异上,也不像《少年时代》那样把焦点放在时间的造化上,而是把焦点放在了孩子们的个性上。

  在《小人国》和《成长的秘密》的第一部中,导演表现了孩子们未加雕琢的个性,并在后续作品中聚焦外力对个性的打磨的影响。在电影《零零后》中,导演也试图通过自幼不愿服输的池亦洋和从小就怀揣浪漫梦想的王思柔,凸显出个性在成长选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从《小人国》到《零零后》,导演的侧重一直未变,都是通过聚焦于个体,去呈现成长的重要时刻迸发出的人性之光。就像片中两个孩子的恩师李跃儿所说的那样,看着银幕上的他们,我们不禁能够感受到孩子的大气,同时还会产生深深的敬畏。这种“大气”或许我们也曾拥有,但却因为我们与岁月的和解而变得陌生。而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从成长进行时的“他们”身上重新看到这种不成熟、不淡然、不老练却无比可贵的“大气”。

  平心而论,作为一部单独的纪实作品,电影《零零后》确实还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影像真挚、动人,富有力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拍摄者对于成长细节的感叹,并一同期待影像和人生里的未完待续。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