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艺术指导、一级编剧 王勇:
前面几位专家的意见我都同意,重复的话就不多说了,我从编导的角度来谈一些感受。我是第一次看这部剧,昨天晚上看的时候也比较认真,所以也有很深的感受。
一百多分钟的演出,看得出来何川导演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总体结构来看,整部剧呈现的结构很完整,脉络也很清晰。结构上的完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有些作品你会发现它的故事脉络是断的,逻辑是不清晰的,而舞剧《家》很好地避开了这些问题,且在艺术风格、故事构架、编舞处理、人物关系等方面处理得都比较出色,这很不容易。每个编导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我跟何川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是通过他的作品,我们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喜欢浓墨重彩,并在作品编排上非常用心、力求在剧情表达上非常饱满的导演。
巴金先生的小说《家》是一部宏大的作品,舞剧版的《家》选择以觉新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好像你找到了一个视角,但是没有沿着这个视角的方向走下去,没有以这个视角来贯穿全剧。如果贯穿下去的话既会突出觉新这个人物,又可以对全剧有一个既散得出去,又拎得回来的总体把控。现在感觉前几幕的剧情能做到收放自如,但是后面有一点“摊开了”,稍微有一点散,收不住了。这部剧更多地还是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历程这些东西,而这些内容也是需要时时抓住的。
从全局来看,导演给予观众的东西好像稍微多了一点点。在有些情感的表达上,不一定非要通过浓墨重彩的音乐等形式向观众强调,可以适当给他们留出一些空间,让他们从内心去感受眼前的情节。现在的观众文化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会主观参与进来自己进行思考,且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关注的重点,因此需要给他们一个广阔的空间,自己去感受、理解、评价。我认为这是舞台艺术在走进观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关于语言方面。文学作品中的五个主要人物——三个女人两个男人,他们的性格都很鲜明,怎么能够在肢体语言的设计上使他们的角色定位更加突出、鲜明,而不是只靠服装甚至是文学读本给他们的一个定式,值得探讨。因为这五个人物是舞剧《家》的魂,只要把这五个人的关系表现好了,我觉得这个舞剧就很成功了。即使现在整体的框架不动,也可以再让演员跟角色磨合一下,把演员和角色揉到一起去了,人物就有生命了。从演出中可以看到,扮演觉新的演员,无论是舞蹈功底还是形象气质,都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再把这个人物内心的东西挖掘一下,包括他面对生活的纠结,他在传统家庭里作为老大的感受等等,都会对提高整部舞剧的内涵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还有就是在群舞的营造氛围和主要人物关系的配比上,也要再梳理一下。现在好像觉得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劲都使得很大,但是力度一样,整体上会感觉有一点平。有些地方轻轻一点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个地方都一样的浓墨重彩。有的地方要有一点白、一点空。
最后,在音乐上,我希望多听到一些带有川味的东西,那种感觉可能会给观众在审美趣味上增加丰富性,包括川剧里的帮腔,增加了这些内容的话,可能会使得这部剧更鲜活、更接地气。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移植改编是舞剧创作一个很好的路径,无论是在对原著的解读层面,还是其自身的表达方面,都应有一个时代的印记。
(光明网记者付双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