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4-11 17:33

  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教授 周仲谋

  《向阳·花》是冯小刚的转型之作。在这部电影中,他放弃了以往惯用的幽默、喜剧手法,试图以较为严肃的立场去表现身处人生低谷的底层边缘女性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深厚情谊,展示她们在逆境中倔强挣扎,最终走出阴霾,获得爱的阳光和心灵救赎的过程,建构关于女性乌托邦的银幕想象。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向阳·花》剧照

  影片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个段落是狱中服刑,在该段落中,一方面以人物对白或闪回的方式,交代了高月香、黑妹、胡萍等服刑人员入狱的原因,另一方面较详细地呈现了女犯们组成“向阳花小队”、参加舞蹈训练和表演的经历,以及管教邓虹对她们的教育和帮助。第二个段落是刑满释放后的艰难谋生,这是影片重点表现的部分。高月香和黑妹同时出狱,命运的齿轮将她们咬合在一起,开启了“女子二人组”的谋生之路。她们共同承受冷眼和歧视,一起对抗挫折和打击,在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中结下深厚的情谊,并在邓虹的帮助下走上了人生的正道。第三个段落是解救黑妹,也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出狱后的黑妹暴露了行踪,无奈重回盗窃团伙。高月香为救出黑妹,独闯盗窃团伙大本营,重创团伙头目“老爹”,再次入狱。五年后出狱的高月香被黑妹接到洗车店,见到了久违的女儿郝好。“向阳花小队”的胡萍和郭爱美也在店里帮忙。这群女性终于苦尽甘来,她们与前来看望的邓虹有说有笑,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向阳·花》中的高月香、黑妹、胡萍等女性,既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是因犯罪前科被边缘化的“少数”。这样的特殊身份,使她们追求人生幸福的道路更加坎坷和曲折。影片通过大量细节堆砌展现底层女性的苦难,呈现她们为生存摸爬滚打的艰辛:高月香当过宾馆保洁员、卖过鱼、搬运过货物、当过试妆员,甚至穿着奇装异服给小商贩卖力宣传,但这些工作都因身份歧视、男性欺压而难以维持。

  影片刻意强化了男性对这些底层边缘女性的暴力压迫:高月香因“换亲”嫁给瘸腿丈夫,长期遭受丈夫的打骂,甚至在服刑期间女儿竟被丈夫遗弃到福利院;她在宾馆当保洁员时,被男客人诬陷偷盗手表,被迫脱衣自证清白,即便真相水落石出,仍被男经理嫌弃身份而遭解雇;为从小商贩手里讨回应得的报酬,差点遭到强暴。黑妹的支线故事同样充满男性暴力符号:在停车场被男保安敲诈勒索,遭遇犯罪团伙头目“老爹”的“道义”绑架和人身控制。

  电影通过拼贴式叙事把底层女性不幸经历的诸多素材集中于主角群体,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唤起观众对片中女性人物的同情,但主线情节被碎片化的冲突场景割裂,女性互助的核心命题缺乏渐进式的情感铺垫,监狱内外的生存状态对比也因节奏失衡而显得生硬。这种“苦难展览”式的表达,削弱了故事内在的戏剧张力,最终未能将社会批判力度贯穿到底。

  赚钱给听障女儿安装人工耳蜗,是高月香行动的主要推动力量,为此她不惜裸聊赚钱,直至触犯法律锒铛入狱。基于影片的这一设定,高月香出狱后首要的行为动机应是去福利院看望女儿,后续情节更应围绕她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和阻碍,实现为女儿装耳蜗的愿望来展开。然而,影片实际叙事出现明显偏移,把重心放在了高月香与黑妹的女性情谊上,以情感线替代情节线,大量类型化“苦难”细节,实质是为渲染女性之间不离不弃的深情厚谊做铺垫。影片试图通过“向阳花小队”成员的彼此关爱、相互托举、抱团取暖,表达女性情谊对人物走出人生困境的重要性。不过,这种处理方式虽强化了女性性别同盟的塑造,却导致核心叙事动力的消解,使得高月香对女儿的母爱内涵开掘不足,人性刻画得不够深刻。

  影片中的底层生存空间和女性情谊,构成了具有较浓郁江湖气息的市井民间世界。演员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不同于其以往塑造的文静柔弱的银幕女性形象,是一个狡黠、泼辣、坚韧、倔强、讲义气的角色。第一次出狱的高月香并没有立刻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是延续其性格特点,游走在法律红线的边界地带。这样的性格和行为,既是生活重压下的应激反应,也流露出混迹市井者的“泼蛮”与“狠劲”。

  女警邓虹这一角色承载着双重符号功能:作为国家机器的执行者,对有犯罪前科的女性进行惩戒、规训和引导;作为“知心姐姐”,为她们提供热情无私的帮助。影片通过邓虹与底层人物的互动,让现代法治与江湖气息构成奇妙的张力关系。

  有意思的是,影片对“江湖道义”的结构却显示出价值矛盾的困境。犯罪团伙头目“老爹”以“情义”控制黑妹,他的“江湖道义”实质是不仁不义,是黑社会欺压霸凌弱者的精神工具。但是,高月香等女性集体拜关公的场景又全然忽略了“关公崇拜”背后兄弟伦理对女性的压制。影片未能倡导一种符合新时代社会语境的女性价值观,仍停留在前现代式的“江湖道义”想象中,试图以此作为底层边缘女性心灵救赎的精神支柱,作为建构女性乌托邦的基底,着实令人遗憾。

  《向阳·花》固然表现出“受虐式的女性气质”,却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正如玛丽·安·多恩在《电影与装扮:一种关于女性观众的理论》中所说的,其“电影图像只是一种利用女性形象却不是为了女性的写作”。在《向阳·花》里,有个耐人寻味的片段:高月香身处出租屋,衣着单薄,内衣的颜色与轮廓若隐若现,镜头长时间聚焦于此。这一长镜头,借“摄影机眼睛”实现了男性观众对女性身体的凝视,把女性置于“被看”的客体地位。这种表现手法,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的观点背道而驰。穆尔维在剖析经典好莱坞电影视觉快感的生成机制时,深刻揭示了父权社会的无意识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融入电影之中的。在她看来,这类男性凝视不仅物化女性,更是父权思想的影像化呈现。《向阳·花》中的这个凝视镜头,无疑暴露了影片潜藏的男性凝视机制,反映出创作中性别意识的缺失,亟待引起创作者与观众的反思。

  此外,该片结局的处理也暴露叙事的断裂,主人公群体的命运转折丧失内在逻辑,幸福生活来得有些轻易,与前面所铺陈的种种艰辛磨难脱节,给人一种虚幻感和梦境感。她们的美好人生并不是靠自身力量赢得的,而是来自别人的帮助。影片没有建立起女性主体性的人格意识和自我认知,浪漫、光明的结尾更像是商业片满足观众观影心理的策略。(周仲谋)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向阳·花》:底层边缘女性的情谊与“救赎”

  • 《我会好好的》:成长叙事与宠物题材的类型缝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