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 铎
舞蹈,这门古老的艺术,从来就不只是肢体的律动,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投射着时代精神,塑造着观众的心灵世界与价值认同。在当今复杂的当代语境下,舞蹈艺术如何自觉承担起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使命?答案蕴藏在那些撼动人心的经典舞剧之中。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证明舞蹈艺术所产生的思政价值绝非生硬的说教,而是源于其对历史厚度与中国时代精神的精湛表达。
《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文化的社会价值引领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所以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其核心就在于它用极致的舞蹈美学,深沉而精准地诠释了革命文化中信仰的力量与牺牲的价值。这部作品没有一句台词,却将地下工作者李侠在白色恐怖下的坚守、挣扎、爱与抉择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李侠与兰芬这对假扮夫妻的革命伴侣,其情感线是剧作的灵魂。双人舞设计既饱含夫妻间的温情与默契,又深深烙印着革命者的克制与隐忍。当李侠最终选择发完最后一封电报而暴露牺牲时,他与兰芬诀别的双人舞,将个人情感与革命信仰紧密交织。巨大的悲痛中,兰芬接过丈夫未竟事业的坚定步伐,将“信仰高于生命”的崇高精神具象化,直击观众的内心。观众在泪水中感受到的,是对革命先辈的由衷敬意,是对信仰力量的深刻认同。这部作品的成功有力地证明:舞蹈的思想价值引领,必须深深植根于真实动人的人性故事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之中,才能产生润物无声、直抵人心的强大引导力。
《丝路花雨》:传统文化精神的活态化表达
如果说《永不消逝的电波》聚焦革命历史的崇高,那么舞剧《丝路花雨》则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精神力量和跨越时空的感召力。这部被誉为“中国舞剧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取材于敦煌壁画,复活了盛唐气象与丝绸之路上的和平友谊。
《丝路花雨》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将静态的敦煌壁画艺术转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舞蹈语汇——“敦煌舞”。这种独特的中国舞蹈语言本身就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活态传承。舞剧中,英娘与父亲神笔张、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患难与共、情深义重的故事,以及大唐与西域各国人民共绘“花雨缤纷”的盛世图景,生动诠释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理念。这种理念在舞蹈艺术的演绎下,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联结。
舞剧通过极富东方韵味的舞蹈编排、绚丽多彩的服饰、恢宏大气的音乐,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敦煌世界和盛唐气象。当观众沉浸于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便油然而生。《丝路花雨》数十年来常演不衰、风靡海内外,恰恰证明了以舞蹈艺术活化传统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民族蕴含的和平、包容等核心价值,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让民族精神在美的享受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雪域天路》:当代奋斗者的集体颂歌
中国铁路文工团原创民族舞剧《雪域天路》,则将目光投向当代,聚焦青藏铁路建设这一人类壮举。它通过舞蹈演绎,深情讴歌了设计者、建设者、运营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奋斗精神,以及汉藏民族团结协作的深厚情谊。《雪域天路》巧妙避开了对具体施工过程的机械模仿,而是通过极具象征意味和力量感的群舞,展现设计者与建设者们的坚韧意志与磅礴力量。在“入藏”“建设”等段落中,演员们用充满张力的肢体动作、不断叠加的队形变化,表现初入青藏的艰辛、开山凿石的决心。这种高度凝练、充满仪式感的舞蹈语言,将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豪情与牺牲精神,升华为震撼人心的集体英雄主义颂歌。
剧中,铁路设计师“爷爷”与藏族“奶奶”的情感故事是另一条主线。充满藏族风情的锅庄舞、弦子舞与建设者们的现代工业舞蹈语汇交织融合,象征着汉藏文化的交流以及建设者与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谊。特别是“爷爷”牺牲后,“奶奶”与藏族群众背起“爷爷”一起“回家”的段落,将个体的牺牲融入对“天路”这条团结路、幸福路、生命路的共同期盼中。这种超越血缘的情感共鸣深刻体现了奋斗精神与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雪域天路》的成功表明舞蹈艺术完全有能力、有责任深刻反映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精神图谱,用舞蹈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赞歌。
《永不消逝的电波》《丝路花雨》《雪域天路》这些成功的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舞蹈艺术履行思政使命的有效路径。它必须深植于真实的历史土壤,聚焦于人性的光辉与时代的精神,依赖于精湛、独特且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语言,最终才能实现思想启迪与艺术享受的有益结合与价值升华。当舞者用身体语言真诚地诉说信仰、传递精神与歌颂奋斗时,舞台便成为铸魂砺行的熔炉。每一次跳跃与旋转都在塑造着民族的风骨,挺立着时代的脊梁。这条道路,要求舞蹈工作者怀揣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艺术真诚,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锤炼技艺、深化思想,方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作品,让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持续奏响震撼人心的灵魂强音。
(作者系中国铁路文工团导演、舞剧《雪域天路》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