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幻时代”里的科幻该何去何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科幻时代”里的科幻该何去何从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7-31 13:45

  作者:姜振宇

  我们正身处“未来”,一个全新的“科幻时代”。

  21世纪是那些曾身处现代化浪潮中的人们反复想象、期待并描摹的时代。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人类并未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科幻小说家们通常保持一定的警觉性,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于创造那些更为悲观、因而也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

  实际上,科幻作为虚构文类的根基正在动摇。科幻的魅力总是有赖于作者和读者对科幻这个文类的某种“共谋”:你知道这是假的,我也知道你知道这是假的,但我就是为这种幻想着迷。然而,现在这种假的要变成真的了。

  科幻作家们当然不是第一次遭遇这种挫败。上世纪中叶的阿西莫夫们和克拉克们总在讨论登陆月球,但他们从未想到会在电视机荧幕上直接看到登月直播;这个世纪的陈楸帆和刘宇昆们创作了无数机器人故事,但春晚舞台上机器人表演的手绢舞显然在他们的意料之外,更不用说每个移动终端都普遍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突破人类想象极限的纳米级芯片,这些情景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得司空见惯。正如韩松所说:“现实太科幻了,我们怎么写得过它呢?”

  科幻的历史伴随着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种如钟摆般的规律。在二十一世纪科幻转向羸弱不堪、深陷“政治正确”、聚焦鸡毛蒜皮之日常以前,七八十年代曾涌现出第二波太空歌剧与赛博朋克的热潮——前者渴望重返星空,后者则强化技术对身体的入侵。这二者本质上是对兴盛于六十年代的“新浪潮”科幻的纠偏。新浪潮沉迷于幻觉、意识等“内部空间”的探索,其偏重之处在于对二战至冷战时期“黄金年代”科幻所标榜的理性与宏大野心的反叛。若再往前追溯,“黄金年代”之前的世纪之交,更有混乱、非理性的“克苏鲁”神话源起,和威尔斯将科幻作为讽刺利刃;更早的十九世纪后半叶,则充斥着美国粗犷初生的“太空歌剧”(也许直译成“太空戏”更合适)和欧洲凡尔纳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科技的热烈拥抱。

  从科幻的发展历程可以见得,在求学时代就目睹了科技侵入生活的作者们,似乎总是失去构造技术奇观的勇气;感受过科技雏形之粗陋的作者,反而更擅长从正面去描绘未来的宏伟。无论是当下的中国还是整个世界,显然都身处前一种情境之中,并且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剧烈颠覆的时代周期之中。

  中国科幻该怎么办

  中国科幻并不是自今日才开始面临危机的。

“科幻时代”里的科幻该何去何从

  2006年9月,正当《三体》因被出版社拒绝以单行本形式出版,而不得不在杂志上连载的时候,科幻作家韩松和科幻作家兼学者吴岩进行过一次对谈,主题为“科幻文学期待新的突破”,但它探讨的是“当前中国科幻文学的衰退,以及它是否会走向消亡?”

  韩松、吴岩的观点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悲观倾向。当时,虽然诸多革命性的科技已经见诸新闻报道,但它们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还相去甚远;创作方面虽有一些亮点,也基本局限于小圈子内。因此,一方面呼唤以创新手法释放科幻美学的潜力,另一方面则认为这一文类的范式正趋于穷尽,其功能将被其他文学和文化形式所取代。

  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当初的判断,而且其中许多预期都以更加乐观的方式得以实现。在文类之内,刘慈欣等作家不仅复兴了上一个“黄金年代”科幻朴实刚健的气质,还深深根植于中国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历程和作者本人的个体记忆。一种与欧洲式精英科幻及美国式通俗科幻相区别的全新的中国式科幻正在逐渐成形;在文类之外,科幻的审美内核也在“圈外”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和接受度。电影、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不再畏惧“科幻”的标签,产业体系已将“科幻”纳入分类统计的框架之中。

  然而,这种乐观的现实更像是在资本市场驱动下催生的一种假象,难以掩盖因“我们无法理解和把握被科技所改变的现实”而产生的集体焦虑。正如科幻历史中规律性出现的科幻风格的左右摇摆,科幻的使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诚然,科幻依旧如吴岩所言,是“科技与未来对现实的双重入侵”,但重点已不再是奇观性的部分,而是“入侵”。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我们缺乏的不只是对科技的理解及对未来的幻想,更是对正在变化的现实进行描述的语言——科幻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描述现实,进而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的功能。这甚至比对科技和未来的想象更为紧迫,因而在当下也显得更为重要。

  好在这不是第一次。

“科幻时代”里的科幻该何去何从

  当雪莱哀叹于科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诗人们的接受能力时,玛丽·雪莱创作出了《弗兰肯斯坦》,将科技意象深深嵌入人类情感之中;当卡尔·萨根惊讶于火星故事中出现的荒诞错误时,他主导拍摄的《暗淡蓝点》为后世几代人留下了受益不尽的宇宙级审美体验;当刘慈欣感慨于中国80年代的科幻沦为“消失的溪流”时,他从科幻迷变为了科幻作家。当“主动介入”科技洪流成为当今人类必须做出的选择时,科幻也已不再遥远,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每个人都面临着科技带来的困惑,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的现实。

  “科幻”助力人类描述时代

  “科幻时代”理解现实的核心特征在于:它并不对好与坏进行定义,而是关注于人在情感、文化、观念、方法等范畴中不得不做出的变化,并认可这种变化的合理性乃至正义性。至于随之而来的不安、焦虑、困惑乃至不公,则类似于人类为了直立行走而不得不承受的难产风险、腰椎和颈椎疾病、踝关节等问题,这些都是必然的变化,并且遵循着可把握的规律——只是目前我们仍将其视为伤害,而非特征。

  在当今的科技实践当中,科技入侵生活的规律固然可把握,可仍需要作家调动自身的经验、智慧,以及生花的妙笔予以具象化。《流浪地球》《三体》中微妙的代际传承,根植于刘慈欣亲历的大型国企中的人际生态;《中国轨道号》对集体事业的礼赞,源自吴岩在军属大院与科研院所内的童年回忆;《小镇奇谈》承载的是七月身为“三线建设”后代的切身经历;《大冲运》则直接脱胎于马伯庸所目见的春运图景。科幻作家们的独特魅力在于,他们不仅相信人类现代化历程中所出现的繁复“现象”背后存在着规律,更能洞察到“发现规律”,即理解现实这一过程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趣。

  我们的困惑来自未知,或者虽然知晓,却无法言说。在这个“剧烈颠覆的时代周期”,我们依旧有足够多的迷茫和惶惑,当然需要科幻参与纾解。我们如今思考的“人形机器人”“元宇宙”“人工智能”,都曾是可能性被科幻几乎穷尽的话题,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意象和词语来统一描述。而我们一旦全然知晓,科幻的惊奇感便会迅速褪去。我们已经不记得鲁迅在用圆规呈现“细脚伶仃”之时,为什么要预先说明圆规乃是“画图仪器”中的一种;我们也很难觉察到凡尔纳笔下的潜水艇和神秘岛,有什么直指人心的神奇之处——他们已经嵌入到我们的生活、审美的记忆当中了。

  或许对科幻来说,仍有困惑的时代就是最好的时代。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

 

  “科幻时代”里的科幻该何去何从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戏台》:荒诞时代的悲喜交织与讽刺锋芒

  • 破解“文化空心化”:从符号消费到精神内核的回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