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竞涵
清明,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它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和谐共生的情感。“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诉说着祭扫时的落寞与追思;“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又满溢着踏青的惬意与悠然。在这仲春与暮春交替之际,清明踏青的习俗,宛如一条穿越千年的时光纽带,让我们得以触摸春天的生机,感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律动。
诗性时空:从雅集到民俗的千年流转
回溯历史,诸多文人雅事为踏青文化绘就了诗意底色。兰亭边,文人墨客列坐曲水之畔,流觞赋诗,畅叙幽情;赤壁下,苏轼夜游江头,感慨“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西湖堤畔,人们漫步赏花,沉醉于湖光山色。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一幅诗意的踏青画卷。
同时,寒食节的禁火冷餐、上巳节的祓禊仪式,以及清明时节的纸鸢纷飞,相互交融,孕育出清明节独特的习俗体系。时至今日,清明已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生态盛宴。公园里,青年男女携手漫步,享受着春日的浪漫;登山途中,夫妻间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山林;江边上,老翁默默追思故人。
清明时节,青青艾草成为各地的“春季限定”美食原料。翡翠般的青团,软糯香甜,艾草的清香与糯米的甘甜完美融合;素白的“寒食粥”,不仅口感清香软糯,更蕴含着“禁烟冷食”的古老记忆。这些民俗美食,宛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的大门,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追思往昔。
正如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复原的“黑科技版”《清明上河图》,在袅袅市井气中,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古老节气在数字时代实现了创造性转译,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精神交融:解码自然景观中的文化密码
清明踏青,不仅仅是欣赏自然风光,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感悟生命的旅程。祭扫先人坟茔,人们在庄严肃穆中领悟生命的轮回与传承;播种新绿,在希望的田野上体会生命的永恒与延续;遵循“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丈量着农时,顺应自然规律。
时代在变迁,踏青的方式和记录手段不断更新。从过去的诗词歌赋到如今的短视频、vlog,从笔墨纸砚到手机、相机,变化无处不在。衣袂飘飘的少女手持相机穿梭于花海,非遗匠人通过直播展示柳编技艺,青团的口味也日益丰富,融入了珍珠、麻薯、肉松、芋泥、芝士等新元素。但不变的是自然的美景,故宫红墙外的繁花、西湖苏堤上的明月、天边褶皱的云朵,依旧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每一次踏青,都是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在这过程中,人们传承着古老的“岁时哲学”,践行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文化理念。哪怕身处数字时代,滤镜与代码也无法掩盖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传承创新:传统节日的活力新生
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符号元素,在民众的生活中代代相传,并在不同时代衍生出新的记忆,强化着人们的文化认同。清明踏青习俗的演变,正是中华文化强大包容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古代的“斗草”游戏,从孩子们的玩乐活动演变成如今自然教育的一部分,引导着新一代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清明的冷食传统也催生出了青团的创新发展,它从传统美食转变为文创产品。新口味的不断涌现,包装设计融入古典诗词、习俗插画等元素,让青团成为承载文化记忆、兼具审美价值的创意商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表达,构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传播新生态。
“梨花风起正清明”,站在时代的节点上回望,清明踏青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踏”。它是一场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觉醒,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坚固纽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唤醒内心的文化自觉。趁着清明,让我们漫步在春光里,嗅着青草的芬芳,将这份文化传承延续下去,让清明节的诗意底蕴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当代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王竞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