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隐墙》:你我皆是墙内囚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隐墙》:你我皆是墙内囚徒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2-24 19:45

  作者:叶 冬

  想象一下在一个普通的春日,你应约与表姐夫妇一起进山去他们的狩猎小屋度假,计划待上三天。到达后他们去村里的酒馆消遣,但一夜未归。第二天你突然发现一道延绵不绝的透明隐墙不知何时从天而降,把你困在阿尔卑斯山谷之中。墙外的世界一片死寂,除了植物之外,所有动物和人类都已石化,而墙内的你只能与主人留下的一只狗做伴。这便是小说《隐墙》的开篇——不知名的女主角被遗留在这个充满生机却又令人恐怖的山谷之中,而更可怕的是,也许她就是地球上最后的人类。这部充满惊奇、悬疑和冒险元素的小说是奥地利女作家玛尔伦·豪斯霍费尔(Marlen Haushofer)发表于1963年的作品。2012年被导演朱利安·博斯勒(Julian Pölsler)改编成同名电影,收获了热烈的反响和好评。2024年钟皓楠翻译的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当年即入选豆瓣年度读书榜单。这本书在半个世纪后又扣住了当下社会的某些症结。

《隐墙》:你我皆是墙内囚徒

  对于这部令人惊叹的小说,评论界的观点纷繁杂陈。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充满了幻想与推测。但仔细梳理不难发现:小说中除了突然出现的透明隐墙,并没有其他典型的科幻元素和情节。这也像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没有章节设定、没有结构框架,只有内心独白的流动。然而作品中逼真而又精确的细节描写和场景呈现,又使其超越了单纯的意绪捕捉,而具备了现实主义书写的真实度。正如作者在访谈中坦承,她在写这篇作品时非常痛苦,一方面家事缠身,还要忍受头痛的折磨;另一方面她要尽量仔细地探究小说中关于动植物的性状和女主生活状况描写的可靠度,力求达到准确可信。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部超现实主义小说:“隐墙”的假定隔绝了现实生活的环境和样态,一切都浸入了梦境和潜意识之中,这是作者给读者营造的超现实的末世“白日梦”。作品面世于冷战最为严峻的20世纪60年代,“核冬天”的末日也许瞬间便会成为现实。作品中女主的表姐夫胡戈就是一个灾难疑病症的患者,他在狩猎小屋中存储了大量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因此才使得女主能在隔绝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冒险或探险小说,称之为女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作者关于生存技能的记录非常详尽,就像一本末日生存指南。

  而放置于现代视野中来看,这也是一个对于抑郁症患者生活的隐喻:事实上,人人都生活在隐墙里。不管是过去的地理分割,还是技术桎梏,甚至是信息时代的信息茧房都给每个人构筑了一道“隐墙”,无形地将人圈定于其中,只不过人们很少意识到而已。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许多评论家认为《隐墙》是一部典型的“生态女性主义”小说,因为不同于男人,女性不会将大自然视为自身的对立面,进而成为对抗者和掠夺者——她们会如作品中的女主一样,尽享“林中孤寂”(Waldeinsamkeit),在森林中沉浸于人与大自然独处时所产生的奇妙感觉。在女性主义者的眼中,“隐墙”隔离出来的是一个未经污染的伊甸园:女性和自然融为一体,吸纳自然的馈赠,自在而又天然地生活。

  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一个巨大的精神“母体”,每个读者都能从中读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价值和意义,《隐墙》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范本。从读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者为了确保作品核心意义的孕育和生成,有意抑制住了两个重要情节的发展,甚至是一笔带过:首先,“隐墙”因何突然出现?真的无法破解吗?为什么作品中的女主角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和详尽的探察就坦然地接受被“隐墙”隔绝的事实?其次,男人突然出现,女主角果断地将其猎杀,并毫不犹豫地扔下了悬崖,终结了亚当与夏娃的幻想。这也让读者充满困惑和不解,她为何如此憎恶同类?与之相反的却是作者不厌其烦地记录下了“我”和动物、植物、大自然之间极其亲密和相互依赖、信任的关系,尤其对猎犬“猞猁”、母牛贝拉、猫、鹿、鲑鱼、乌鸦等满怀柔情的细腻描写,这种情感投入远超作者对于人类的期待与寻觅。其让人感到作者与自然间是一种由恐惧到亲近的情感转化关系,反之对人类则是从陌生转而过渡到失望和绝望,宁可孤寂地囚禁于这块被隔绝的山谷之中。

  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层面上来看,《隐墙》也许向每一位读者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首先,我们曾经所关注的人的社会性生存以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依赖的法则,对于个体而言是否有终极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人为了社会化而身处群体之中,恰恰无法填补个体的内心孤独;相反,身处大自然中孤独的人,内心却是自由、空灵和丰盈的。其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我们是否要重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价值体系?我们能否再续人与自然的种属关系?最后,作为社会化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存续,与自然间更多地表现为对抗性关系。而作为个体的人,是否与自然之间仍需心存敬畏并保留美学性的精神皈依?

  当我们仔细阅读豪斯霍费尔的《隐墙》时,我们会发现小说中很多地方呈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的爱恋,并不由自主地沉浸于这种“意外”的喜悦之中。读者本可以通过作品中的“我”来发掘生命中所蕴含的本能的生存意志,以及在价值哲学上与自然的一种脐带关系。但作者并不过分局限于刻画女主在物质生存上的依附,更多的是在精神上对自然母体的依恋,并以此作为对生命本体意义上的人类的反思和批判。因此,《隐墙》不是简单地基于生存哲学上的思考,更多的是在生命哲学上的自我检视和修正。当然,可能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过分解读,也许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的“隐墙”随处都在,你我皆是墙内无助的囚徒;然而,如有可能,我们不妨成为自然的囚徒,即自主、自为和自由的囚徒。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隐墙》:你我皆是墙内囚徒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 城:如何面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的中国电影

  • 《隐墙》:你我皆是墙内囚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