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5-08 17:54

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读红札记

  作者:刘上生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的核心情节,也是小说最动人的内容。曹雪芹把一对少男少女,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渐生情愫,从相互试探、暗恋、误解、纠结、冲突,到知心默契,生死不渝的情感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极为细致、逼真、传神的描写,成为中国爱情文学的永恒经典。脂批称赞:“彩笔辉光若转环,情心魔态几千般。写成浓淡兼深浅,活现痴人恋恋间。”(蒙府本十九回首诗)

  合“情”不合“理”

  宝黛之恋,包含了人性自然要求和人性美好理想的基本要素,其悲剧结局,又深蕴个性与社会、我者与他者、缘分与命运、偶然与必然等基本范畴的至理哲思。“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文中所引《红楼梦》原文,均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不仅仅是爱情觉醒而婚姻不能自主时代的悲剧,也是所有“爱而不得所爱”的恋爱者的悲剧。亦舒《玫瑰的故事》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作为反复呈现的主题诗句,也可见宝黛之恋的悲剧意蕴覆盖人类不同时空生活的普遍性。归根结底,宝黛之恋的魅力,是曹雪芹“大旨谈情”的创作成就,是“情”的艺术化的最美结晶。

  然而,在欣赏和感动于宝黛之恋时,细心的读者却发现了作者笔下的矛盾。他其实是在写一种并不具有现实合理性的爱情故事。这种不合理,突出显示在其年龄与情感的不对称上。或者简言之,他写的是一对少男少女的超常“早恋”。

  《红楼梦》的人物年龄,是以主要人物贾宝玉的年龄为标准线计算的。第二十五回,贾宝玉中了魇魔巫术,生命垂危,来自青埂峰的癞头和尚救了他。癞头和尚手擎着通灵宝玉叹息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表明衔玉而生的贾宝玉这年十三岁。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入住大观园后,写了“四时诗”四首,书中说“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写的,抄录出来到处传颂”,可以作为旁证。按照古代出生年为一岁的年龄计算法,这年贾宝玉十三岁。林黛玉比贾宝玉小一岁,这年十二岁。实则二人分别是十二和十一周岁,相当于今天小学五六年级的年龄。

  在人体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青春期是变化最大也最迅速的阶段。一般以十二三岁为青春期早期,十五六岁为中期,至完全成熟为后期。就两性心理而言,与性发育紧密相关,处于朦胧未启的早期与已有初步自觉的中期是有很大差别的。今天老师家长比较关注高中学生早恋,而不会过早警觉小高初一学生的少年情感,是有科学依据的。然而,曹雪芹精心描写的宝黛之恋,却把人性正常发展只可能发生在青春中后期的情感故事,提到了青春初始的少年时期,提前了一个年龄段。早熟、早慧和早恋,成为《红楼梦》文本阅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红楼梦》的情节构思中,从第十七八回元春省亲到第五十三回除夕祭祖是以一个整年为单位的大叙事板块。这一年,贾宝玉十三岁,即第二十五回癞头和尚救活他的那个年龄。而他与林黛玉的恋爱故事的主要情节,也就发生在这个板块的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从时节上说,是这年的三月到七八月。在不到半年的短时间里,这一对小儿女完成了现代青年男女若干年月才能走完的、从相互试探到热恋知心的爱情历程,这符合人性的“事体情理”吗?

  超常早恋

  自从林黛玉幼年被贾母接到贾府,与贾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五回)但真正萌发爱情,还是入住大观园后,得以私下接触《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文本和戏曲的启发,即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所写内容。

  《西厢记》的爱情主角是十九岁的崔莺莺与二十三岁的张君瑞,《牡丹亭》是十六岁的杜丽娘与二十过头的柳梦梅。这种年龄都是符合人类生理心理正常规律的。在这两对青春男女面前,十三岁的宝玉和十二岁的黛玉只能算小屁孩。然而,即使在礼教束缚下,他们的感情表白比原著还要直接明白,也冲动得多。

  第二十三回,十三岁的宝玉竟能在十二岁的黛玉面前以崔张相比:“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而《西厢记》第一折原文只是二十三岁的张生见到十九岁的莺莺后的心理活动,并不是爱情表白:“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当宝玉因黛玉生气而哀求时,黛玉又用红娘讥笑张生对婚姻胆小内怯的话,讥笑宝玉:“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而十六岁的杜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闺中自怜”的青春苦闷,竟让十二岁的黛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惊动了爱情“芳心”。

  第二十六回,十二岁的黛玉“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吟出的“每日价情思睡昏昏”,隐含莺莺想念张生的隐秘内心独白,这位小姑娘患了“相思病”:

  “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玉堂人物难亲近。这时节我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十三岁的贾宝玉隔窗听到,更是“神魂早荡”,把握不住,竟把张生背对红娘唱的“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变成直接对黛玉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这显然带有直接的情欲挑逗意味,难怪黛玉登时变脸发怒。

  第二十八九回,十二岁的林黛玉被“金玉姻缘”带来的婚姻焦虑困扰,视宝钗为情敌。张道士为讨好贾母给宝玉提亲,又送引起“金玉”联想的金麒麟,黛玉极为不快,直接对宝玉说“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宝黛发生了最剧烈的冲突。

  第三十二回,十三岁的贾宝玉竟陷入“心迷”神痴的爱情狂热,如此表白,把袭人吓得魂飞魄散: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也为你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忘不了你!”

  第三十四回,宝玉赠帕传情。在同一本书中,这是十七岁的红玉与十八岁的贾芸做的事情。当十二岁的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可喜,可悲,可笑,可惧,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不觉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遂有爱情绝唱《题帕三首》。“窗前纵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是直接以湘妃为舜帝殉情的神话比拟自己与贾宝玉的未来。

  第三十六回,十三岁的贾宝玉在梦中喊道:“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是一种对抗性的婚姻抉择。在梨香院,看到至少已经十八岁的贾蔷(第九回叙贾蔷十六岁)与龄官的爱情,宝玉领悟不可能得到所有女孩的眼泪,“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从此,宝黛爱情进入默契稳定阶段。

  且不说宝黛互为知己达到的思想高度,单从纯粹的两性心理看,宝黛之间情感纠结的强度和浓度也完全是热恋状态。人类在不断进步,但作为生命体的男女性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古今并无变化。书中与宝黛之恋相映的两个参照系:一是启蒙宝黛的《西厢记》《牡丹亭》男女主角,张君瑞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二是与宝黛同时发生爱情故事的,贾芸红玉贾蔷(龄官较小,年龄不明),他们都是适龄的青春期男女,与今天恋爱男女大体相当,而宝黛明显处于“非适龄”年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制度和礼教控制扼杀了婚前恋爱。即使如宝黛获得特殊机缘,也根本不可能发生《红楼梦》描写的令人回肠荡气的如此超常早恋热恋。难怪影视剧挑选宝黛演员不可能按照小说所写,必须将年龄提档。因为宝黛之恋的不合“理”之处,正在于此。

  这样看来,有人担心《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会导致提前早恋,恐怕也不无道理。教育者有必要把可能误读的文本问题弄清楚,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

  构思矛盾与降低年岁

  “大旨谈情”是《红楼梦》的主要创作目标。曹雪芹在书中批评“大半风月故事……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把“风月故事”的“性趣”改造为“真情”,寄托了曹雪芹的美好人性理想。但他为什么要把发泄“儿女之真情”的重任交给少年宝黛呢?宝黛爱情年龄设置得不合理,乃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处理全书总体构思矛盾所致。

  现有材料研究表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有一个从《风月宝鉴》旧稿,到《红楼梦》初稿,再到整合成《石头记》并增删为《金陵十二钗》即《红楼梦》修订稿的过程。(参见刘上生《走进曹雪芹-<红楼梦>心理新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六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总体构思的变化,小说主人公的年龄呈降低趋势。(参见沈治钧《红楼梦成书研究》,中国书店2003年版,202-227页。刘上生《论红楼梦的两个叙事起点》,载于《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辑)主旨为“戒妄动风月之情”的早期作品《风月宝鉴》是写成年男女“风月故事”的。而以大观园为主要环境的《红楼梦》初稿则是写青春期少年男女的情感故事的。这个稿子他给一位年轻朋友明义看过,明义为此写了二十首《题红楼梦》的绝句。其中第十七首写到男女主人公的年龄: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对照今本《红楼梦》,可知就是黛玉进府初期,宝玉与黛玉一起住在贾母大房里,黛玉睡碧纱橱,宝玉睡碧纱橱外的床上的亲密生活情景。古人称女孩十六岁为“破瓜”之年。“未破瓜”即不到十六岁。可见明义所见到的《红楼梦》初稿男女主人公的年龄正是青春期中期,那个春情萌发,容易产生恋爱故事的阶段。(参见刘上生《论明义所见<红楼梦>钞本的文本史意义》,参见刘上生《从曹学到红学》,浙江古籍出版社2024年版,380-393页)如此看来,并非曹雪芹有意要写违反自然规律的十二三岁的小男女孩的爱情,而是后来出于某种原因不得已降低了年龄,使得宝黛的故事变成了超常“早恋”。

  现在人们看到的小说文本,作者设计了青埂峰顽石化为通灵宝玉随贾宝玉降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以后回归记事的神话构架,以此展示贵族之家末世衰败历史,与“大旨谈情”的原本构思相融合,形成了家事与情事两大基本内容、家族史叙事与青春梦叙事双重主题的总体构思。为了体现石头回归记事的叙事方式,就必须从贾宝玉出生写起,也就不得不降低男女主人公关系的起始年龄。由于雍正六年即曹雪芹十四岁这一年包衣曹家获罪抄家,成为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小说把贾宝玉十三岁作为描写家族史“末世之盛”的关键一年,布局大有深意。(参见刘上生《林黛玉的年龄提升和曹雪芹的“大时间观”》,载于《曹雪芹研究》2025年第1期)这当然会与描写男女爱情的青春梦叙事的合理年龄时段发生矛盾。家族史叙事与青春梦叙事,前者重在揭露批判,后者重在理想追求。前者的故事环境主体在贵族贾府,后者的故事环境在大观园。而大观园的地点本在贾府后花园,又是贾府为皇权依附元春贵妃修建的“省亲别墅”,并由元春旨意让宝玉和姐妹们居住。这样,以宝黛爱情为代表的青春梦追求,也就不可能离开贵族贾府这个大环境,青春梦叙事的年龄时段,也就不可能不受家族史叙事的制约。再从大观园的性质看,虽然作者有意图把大观园作为“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影”,宝黛和群钗的青春乐园。但这种自由其实是极为有限的。礼教家长只能容许刚脱离童幼年,能够独立生活而尚未成年的孩子短暂居住,一旦进入“知人事”的青春期,他们就要严格管理并且安排男婚女嫁的大事了。这样看来,在家族史叙事的把控下,宝黛能够进入大观园享受短暂自由的时段,其实只可能是十二三岁,而不可能更大。

  “新奇别致”的艺术处理

  曹雪芹当然知道由于年龄降低对宝黛之恋合理性的负面影响。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不但要弥合家族史叙事与青春梦叙事的矛盾,尽可能地使爱情描写符合“事体情理”,还要进行“新奇别致”的艺术创造,于是人们看到,作家进行了如此布局:

  一是设计贾宝玉衔玉而生、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前世情缘,赋予宝黛之恋以某种“神格”,从而使得不合理的因素合理化。宝黛初见的似曾相识之感,双方眼中的青春美丽印象,以及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时“梦中长大”导致“梦遗”等,都是超越了现实年龄制约的“神格”的投影。这两个重要情节成为入园及相恋之前的铺垫,特别是贾宝玉“梦遗”暗示其性成长发育,乃是此后用情及恋爱的生理心理基础。用“神格”“神迹”为现实的不合理解套,这是浪漫主义的幻想艺术手法。

  二是略貌重神,模糊淡化年龄因素。所谓“貌”,就是青春期发育的外在印记;而“神”则是恋爱双方的情感交流。青春期的人体迅速发育变化和外貌的吸引好感是爱情婚姻的生理基础。但由于宝黛爱情与年龄设定的矛盾,作者有意回避青春期年龄成长阶段的外貌变化描写。只有童幼年相见时的美丽青春印象:

  (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种印象并非一见倾心的视觉冲击,而是前世情缘的神性定格。形静而神动,年龄外貌成长被极致淡化,恋爱双方情感变化发展的脉络却十分清晰。这种继承古代小说叙事写人传统的“略貌重神”手法是一种很高明的写作艺术,它能够剔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在爱情描写中,它很容易使得阅读者实现情境代入,被真实细腻的恋爱故事所感染,发生心灵感应而完全忽视年龄因素,这应该是宝黛爱情描写虽合情而不合理却具有巨大魅力的重要原因。

  三是以适时的年岁添加,弥补年龄降低所造成的误读。这种添加,有隐性的,如魇魔重生后,写宝玉与薛蟠、冯紫英、蒋玉菡等园外成年男子交往,暗示其“长大”;更有显性“加岁”,特别是第四十五回林黛玉自陈“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是非常重要的一笔。因为十五岁是古代女子的“及笄之年”,是进入成年的标志。如果以宝玉十三岁、黛玉十二岁入园居住,则已居住三年。此处有意提升黛玉年龄,并且在第四十九回提升群钗年龄至“十五六七岁”,表明大观园生活已经接近边界。而这种年岁添加的另一效果,则是逆向延伸,使得前面所述的宝黛早恋的年龄不合理被掩盖起来了。宝黛年龄提升,就与《西厢记》《牡丹亭》故事及园中其他爱情故事获得了青春年岁并列的地位。虽然这种添加,显得突兀,甚至有人认为年岁错乱。但实际上,它形成了一条为爱情描写服务的动态青春成长线,与为家族史叙事服务的静态的贾宝玉十三岁年龄线,明暗双线平行互映。这种同一空间设置时间双线的处理,既是解决年龄问题的特殊方式,也是曹雪芹一种“新奇别致”的艺术探索。

  四是以超越性的“大时间观”作为创作宣示和阅读导引。开头一再强调小说为虚构,“朝代年纪失落无考”“不拘拘于朝代年纪”的“假语村言”性质,指导读者正确认识人物年龄问题,不必舍本逐末。对此,笔者另有论述。(可参见刘上生《换一个角度思考—<红楼梦>人物年龄错迕问题新探》,载于光明网)

  经过如此艺术处理的宝黛之恋,虽然无法完全弥合年龄矛盾,但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终于“活现痴人恋恋间”,传之不朽了。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