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刘健
作为国庆档唯一的科幻片,电影《749局》上映前被寄予厚望,上映首日即收获票房超1.7亿元,夺得国庆档首日票房冠军。然而好景不长,《749局》口碑崩坏的速度,让人有点措手不及。豆瓣评分从开画当天的5.0,稳步下探到4.1分,超15万人打分,其中近半给了一星差评。很多影评人甚至将其与2019年的《上海堡垒》相提并论,认为《流浪地球》打开的科幻片大门又被《749局》关上了。但客观地说,如果单从视效完成度来说,《749局》远在《上海堡垒》之上。那么,《749局》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749局》海报
《749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神秘组织“749局”,这个组织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过,是我国针对超自然现象和特异功能进行研究的机构。这样的题材本身便具有了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它为电影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可以构建出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观。可以说,作为一部国产科幻片,《749局》本来有一个非常好的“地基”。
但问题就在于编导团队似乎“太懂科幻片”,结果被这种“懂”带入了误区——他们参考了大量国外科幻电影的成熟桥段进行拼接式创作,完全没有考虑电影本身的叙事完整性。整个故事的叙述显得杂乱无章。从马山的身世之谜,到749局的任务,再到外星生物的入侵,各个情节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过渡。影片中频繁出现一些看似精彩实则突兀的情节,诸如跑酷场景、超能力展示等,这些情节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故事的主线,反而让观众感到困惑和迷茫。例如,749局的异能少年团在前期被渲染得很重要,但在最终决战时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超能力的展示也显得十分随意。
在人物塑造上,主角马山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和连贯。他的特殊能力、成长历程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都缺乏清晰的脉络。尤其是他在 749 局中的经历,以及与养父之间的复杂情感,本应是塑造人物的关键,但影片呈现得支离破碎。郑恺饰演的局长角色,似乎是按照科幻小说《三体3》中的“托马斯·维德”来塑造的,在前半段被塑造为大反派,后半段转变成英雄。但是,相比于小说《三体》用整整一部小说来铺平垫稳,电影中这种转变缺乏合理的铺垫和逻辑解释。其他配角没有鲜明的个性和完整的人物弧线,妥妥地沦为了工具人。
影片的服化道更是问题多多。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称《749局》最初的策划是作为陆川执导的《九层妖塔》的续集。无论这种说法是否确凿,《749局》的服化道问题跟当年的《九层妖塔》如出一辙。影片中的服装、道具和场景设计缺乏时代感和真实感,无法准确地反映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一些道具和设备显得陈旧过时,与影片的时代背景不符,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这其实是犯了科幻片创作的大忌——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和沉浸感,让影像呈现的各种细节尽可能做到“真实”可信,却忽略了观众本来就知道影片是基于虚构的设定。
如果一定要给《749局》找一个“亮点”,那就要说,影片在特效制作上确实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最终的成品是在水准以上的。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无论是作为整部电影的“终极Boss”——0号怪物,还是作为外星种族的“异族”,都带有明显的克苏鲁风格。
克苏鲁是美国恐怖、科幻与奇幻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及其后继者所创造并发展的,一个充满神秘和恐怖的虚构神话体系。随着克苏鲁渗入西方流行文化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独立的恐怖美学视觉表达系统。《749局》中“0号怪物”以无限扩张的触手形式呈现,这种形象在克苏鲁文化中是较为常见的,代表着一种强大而又难以捉摸的力量。其出现形式和试图攻击人类的方式,都充满了神秘和恐怖的气息,也符合克苏鲁文化中对未知恐惧的渲染。作为天外来客的“异族”,是将天使的翅膀和魔鬼的面孔相结合,宛如在黑暗中游荡的阴影,也具有克苏鲁文化中典型的神秘生物特征。
那么,按照克苏鲁风格创造“触手怪”是否注定是一个硬伤呢?其实不然。日本著名科幻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简称“EVA”)中就大量运用了克苏鲁式的视觉元素,并将其与日本本土独有的“机甲”科幻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日本科幻动画史上登峰造极的佳作。哪怕放在整个世界科幻影视的谱系中,《新世纪福音战士》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当我们以《新世纪福音战士》作为参照系进行分析时,就能清晰地认识到,造成《749局》与《新世纪福音战士》口碑评价天渊之别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怪物、怪兽的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尽管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科学认知也不断提升,但是以“未知生物”为代表的各种神秘文化层出不穷。1933年,怪兽电影的鼻祖《金刚》上映,拉开了由电影特效与“未知生物”联姻的序幕。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形形色色的外星人成了商业影视的新宠,无论是《外星人》中善良的“E.T”,还是《独立日》中狂暴的“章鱼怪”,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这些都形成了西方流行文化中的“神秘生物”主题。虽然在具有科学素养者的眼中,这些“神秘生物”大多经不起推敲,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大量的拥趸,构成了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主力。
在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UFO、外星人、野人为代表的神秘文化开始传播,相关出版物也曾畅销一时,但始终只是文化猎奇的对象,并没有出圈,更没有形成文化潮流。这也是《749局》这部以神秘文化为底色、套用西方经典怪兽片模版的国产科幻片,在中国电影市场表现严重“水土不服”的原因。作为对照,一方面,从文化背景上,二战后日本作为美国通俗文化产品的“倾销地”,已经形成了深厚的神秘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在具体创作实施上,《新世纪福音战士》进行了大量且细致的原生性开发,使之自成一体,实现了文本的“认知性陌生化”(Cognitive Estrangement),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视觉符号重新排列组合,从而让其具有了相当的独创性。
有关报道称,《749局》的制作过程颇为曲折。该项目开机于中国电影市场鼎盛时期的2018年,随后出现资金链问题,影片制作暂缓。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导演陆川和团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制作,如拍摄广告、参与综艺节目等方式募集资金,项目在2021年7月小规模复工。2024年3月至4月期间,影片再次进行补拍,并最终在10月1日与观众见面,经历了较为波折的拍摄过程。
但市场是残酷的,自《流浪地球》系列上映后,中国科幻电影的内在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反观《749局》的创作理念,仍旧停留在上个世代,甚至依然在延续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核。编导团队显然也注意到了科幻电影的“中国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力图通过一些“补丁”来做修饰,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
不过,《749局》口碑崩坏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许并不是件坏事——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电影观众、电影市场对什么是好的国产科幻电影已经有了共识。只有充分挖掘和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将中国的文化元素、社会价值观与科幻题材相结合,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因而,中国电影人要在科幻电影“中国化”的道路上持续走下去,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就永远不会被关上。(刘健)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