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廖婉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大国,我国的乡村治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城市基层治理研究则更多受西方理论的影响。近日,东方出版社出版了“华中乡土派”作家代表之一、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的新作《群众的时代: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基层治理》(以下简称《群众的时代》),该书立足于中国国情与实践本位,以“群众”为关键词,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业主自治、城市治理、城乡交错、对话“新社群时代”6个方面,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一系列问题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中国本位的经验研究
说到基层治理,在当今中国学界,“华中乡土派”无疑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学术共同体。“华中乡土派”指的是以贺雪峰、吴毅等人为代表的基于乡土田野研究乡村政治的学者群,他们以理解中国经验为路径,以服务中国和民族发展为诉求,以“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为研究原则,致力于构建对当下中国社会及其转型过程的本土理解。
虽曰“乡土”,但事实上,“华中乡土派”并非仅以农村为研究对象,而是针对中国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大问题、真问题进行研究。作为“华中乡土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王德福早年也关注乡村社会和乡村治理,后来,他的研究领域转向都市社会与城市基层治理,以中国城市基层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其问题为研究课题。
贺雪峰曾说,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不应该仅仅是在西方社会科学的大厦上“补玻璃”,而应当回到中国无限丰富的实践中。王德福的城市研究正是立足于这一点。他始终坚持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城市社区。近1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累计在全国近20个省市调研了近百个城乡社区,调研时间超过了1000天。在调研过程中,王德福积累了大量论文、随笔和报告,《群众的时代》即是他自2020年至今,以在各地调研期间所获得的众多城乡社区基层治理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写作而成的。
《群众的时代》是一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典型之作。作者在大量的、长时段的中国经验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形成了诸多独特的见解。鉴于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6.16%,我国正在从过去的乡土中国、单位中国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中国、社区中国,而西方理论很难为中国城市发展解惑。构建新时代的中国城乡发展理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基层管理路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学”,已是势在必行。在这个层面上,作者的学术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附近”正在消失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中国乡村是一个基于血缘、地缘高度联结的熟人社会。相较而言,城市社区大多属于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人员流动性强,邻里之间不熟悉,每个人都成了孤立的个体。用学者项飙的话说,“附近”正在消失。如何在陌生人社会构筑理想化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活基层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王德福认为,有效的办法便是把群众组织起来,把社会组织起来。
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制胜的重要法宝。然而在高度陌生化和原子化的城市社区,基层干部经常既不知道群众在哪里,也缺乏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方法。如何在新时期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的时代》提供了在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找回群众和组织群众的重要思路。围绕这一点,王德福探讨了城市基层若干重要治理现象和地方实践,如治理下沉、三事分流、文明城市创建、业主自治中的民主集中制等,提出了社区性公德、人格化自治等重要的创新性思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也是人民生活的载体,城市发展最终要落脚到人。只有国家、城市、人民实现良性互动与协作,才能共建美好的现代城市。王德福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探索与思考,实现了以宏观为视野,以微观为落脚点。在《群众的时代》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城市治理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还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社区干部的烦恼,网格员的工作与生活,城郊青年的阶层突围,年轻人“逃离大城市、返回小地方”的“集体自觉”、在“新社群时代”重建邻里关系的小区业主等,以及那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件具体的事——城乡过渡地带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绿化覆盖、停车位管理、高空抛物整治、垃圾分类……身处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人能对社会巨变的洪流置身事外,纵然是对城市基层治理全无兴趣的读者,也能从此书获得一些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廖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