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曹雪盟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观看音乐剧《大状王》的感受,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印在海报上的那句歌词——“有几多邂逅,会终生也未忘记”。
单从故事来说,《大状王》讲的不是“新鲜事”。全剧围绕清末广东“状师(即诉讼律师)”方唐镜与宋世杰展开。粗观剧情,《大状王》用的似乎还是恶人变好之后惩恶扬善的“套路”。
《大状王》的灵感源自一部关于宋世杰的电影——《审死官》。影片中,周星驰饰演的宋世杰起初唯利是图,恶行累积至遭受天谴,此后弃恶从善,为百姓洗脱冤屈。尽管前有电影珠玉在前,音乐剧《大状王》并未故步自封,而是巧妙地将“旧酒”注入“新瓶”,演绎出一片别样天地。如果说电影《审死官》意在用一个恶状师的转变故事包裹讽刺内核,《大状王》则着眼于人性幽微与自我救赎。
从第一场“申冤”,小人得志,到第二场“翻案”,浪子回头,再到第三场“终审”,以身入局,通过三桩公案结构串起全剧的骨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承担起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的作用。
圆形旋转舞台象征着命运轮回。当成为宋世杰的方唐镜与万寿堂管家假冒的方唐镜对簿公堂,仿佛一场与“镜中我”的终极对决。方唐镜与阿细“二人一命”的设计别出心裁。他们的相生相伴,是全剧的核心巧思,既是故事建构的基础,又成为剧作哲理思辨性的外化体现。通过将人物命运置于儒释道交织的东方哲学观中,《大状王》实现了从展现个体弃暗投明到开掘道德与人性的升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坏人如何变好的故事,也不是简单地诉说善恶终有报的因果循环,更深刻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多义性。在丈量“我们与恶的距离”时,揭示的是不同条件下善恶的相对性,以及人如何与命运交手、怎样面对自己的过往与前路。
剧中人并未获得传统意义上的圆满结局,却各得其道,最终得见那从未出现的“金蜻蜓”——金子般珍贵的,不是苦苦追寻的善果,而是心底生发的善念和善带来的光明。以戒定慧达真善美,需求诸己而非向外寻。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在这个故事里,这份追求火热、执着、鲜明、浓烈,又不甜腻直白、流于表面,依靠细腻的编排、扎实的剧情、工整的结构、抓耳的音乐予以合力实现。观众犹如法庭里的旁听者,看案件一波三折,感内心起伏波澜,察人性幽深邃密。
音乐剧表现公堂戏颇为不易。交代案情、唇枪舌剑的重头戏离不开大量叙事说理,相比于歌唱,自然更适宜用对白。纵观《律政俏佳人》等西方音乐剧作品,大多也是以台词交代此类内容。《大状王》迎难而上,采用歌唱与说唱为主的表现形式,生动呈现了三次审案过程。自首桩案件起,该剧便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开场,一众人物轮流登场,角色的音乐动机也逐一清晰。近20分钟的时间里,一桩案件从升堂到判决,音乐不停,一气呵成。开场曲《申冤》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风格变换多样,承担了多种戏剧功能。每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拥有独特的音乐肖像,独唱、对唱、合唱、重唱等多种技法与“数白榄”、说唱等形式融合穿插,节奏充满动感,一次次将公堂之上的紧张气氛推向高潮。纵观全剧,19首歌曲以中西贯通、富于变化的特点勾勒情节、刻画人物、抒发情绪。剧中音乐融合了梵音、南音、粤曲、圆舞曲、鼓点、摇滚、民谣等元素,形成岭南特质浓郁、兼收并蓄又圆融统一的音乐风格。音乐紧密驱动叙事、外化角色灵魂,词曲与文本深度咬合、交相辉映,激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倘若从唱功与表演分开评价,《大状王》应是演优于唱。香港话剧团的演员并非全部来自音乐剧专业背景,因此在唱功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有时甚至显得颇为吃力。但瑕不掩瑜,演员们凭借极高的专业性、满格的感染力、丰沛的表现力,让二度创作与剧作相得益彰,戏与人互为保障,共同促成了此剧令人赞叹的完成度。
此番内地巡演,《大状王》所到之处屡屡引发热议。在上海演出时有观众发现,和最初几天相比,《大状王》对个别台词做了调整。实际上,《大状王》自问世以来始终未停止调整修改的脚步。2019年,《大状王》首次在香港进行预演,当时的演出版本与现今相比早已千差万别。演出后,主创团队大量收集观众反馈,反复打磨剧本、音乐与舞台。事实证明,功不唐捐,自首演以来,该剧已获得包括第三十一届香港舞台剧奖在内的近30个奖项。
《大状王》对不同声音的尊重,不仅在“刷好感”、赢得口碑方面成效显著,更令人感到欣慰与欣喜的是,它展现了艺术创作者应有的基本且珍贵的品质——真诚、用心、用情的艺术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近年来,华语音乐剧已俨然成为演出市场的一支劲旅。《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1—10月,国内市场共有225部中文音乐剧上演,场次占比达87.7%。
但剧目数量井喷不等于优秀作品高产。一些创作者与制作方专业素养不强、职业精神不足,一味追求大制作、醉心于改编知名IP、延揽众多明星加盟,但实则只有制造爆款的雄心,没有打磨内容的耐心。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作品内容老套、逻辑混乱、手段陈旧、情感苍白、思想贫乏等问题屡屡出现,令人大失所望。
有人说,作为一部现象级作品,《大状王》堪称中文音乐剧的旗帜与标杆,可或许成功的密码并不玄妙——稳扎稳打的创作、谦虚谨慎的态度、孜孜以求的精神,共同铸就这令人难忘的邂逅。
想让剧目“流量”变“留量”,还要靠“硬实力”说话。纵观中外经典,“长红”剧目之所以经久不衰,归根结底离不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大状王》里,方唐镜改邪归正,“前路再可以走。”对华语音乐剧而言,前路在何方?怎样走?希望《大状王》带来的,不仅是一次转瞬即逝的邂逅。与其一次次强调“华语音乐剧天花板”的美誉,不如换个角度,将它视为创作的参照系——毕竟,一部《大状王》撑不起整个华语音乐剧市场,唯有积累更多传得开、留得下的佳作,方能知音更多,唱得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