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只此青绿》《红楼梦》等舞剧,《渔光曲》《碇步桥》《锦绣》等舞蹈,以及《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舞千年》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创作的“国潮”舞蹈作品,受到了广泛欢迎。
这些现象级作品的巨大成功,对舞蹈创作而言,一方面启发了众多创作者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创作题材和类型趋同的问题。以历史文物和文化名人为题材被视为舞蹈创作的“新路径”,缺乏创新和价值。再如,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不少“国潮”舞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只是一种符号挪用,并没有以时代精神去挖掘其中的现实价值。又如,创作观念上走向“以技术为中心”,创作沦为炫技式的手段应用和技术堆砌。
说到底,“国潮”舞蹈的灵魂在“国”不在“潮”。“国潮”舞蹈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与情感共鸣,那是一份民族情怀,是一种文化自信。如果舞蹈创作者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挖掘,只顾一味地追随和刻意地迎合当下的热点效应,艺术创作所倡导的多元化、多样性就会成为空谈。
大浪淘沙始见金,“国潮”舞蹈要想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国潮”道路,首要便是从源头发掘中华文化中的根与魂,真正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只有这样,“国潮”舞蹈才能不落入贴标签、仿形式的窠臼;只有这样,才能脱离形式化、同质化的桎梏;也只有这样,方能走得更远、更好。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16版《“国潮”舞蹈“爆款”频出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作者: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