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08-19 17:38

  作者:朱旭

  《好好说再见》讲述了一名单亲妈妈应诺,当生命进入倒计时,带着女儿回到父亲身旁,在安宁病房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让逝者体面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是电影《好好说再见》与同类题材作品在探讨生与死这一主题时的不同之处。影片正视了“安宁疗护”和“疼痛治疗”的存在,展现了患者对更高质量的生命的选择。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这种对“死亡”的态度,也体现在电影海报的设计上:蓝色的背景,下方是被做成了海浪形状的蛋糕,暗示女主角蛋糕师的身份;海报中心位置的大象滑梯,连接着应诺与女儿丢丢的童年记忆;“大象”则隐喻着应诺早期的死亡观——垂死的大象会默默远离象群,独自面对死亡。面对可见的人生终点,应诺的选择正如大象一般,她想将女儿托付给父亲后独自飞往大洋彼岸。然而,人类情感终究比大象更为细腻。正如海报上的SLOGAN所示:“如果分开在所难免,那就好好告个别。”

  这种带着希望的“死亡”表达,同样体现在影片叙事中。东北爷爷、小学老师、中年男性,以及应诺的离开,镜头中并没有他们形如枯槁、插满管子的身影。导演转而选择透亮的病房、主任种植的鲜花、屋顶的落日等空间意象,传达患者在安宁病房中所获得的身心安宁。他们的离开,留给生者的是一场聚会般的葬礼,或是iPad中留给母亲的笑话。即便是抢救场景,也通过白色帷幔进行视觉阻隔。

  “死亡”这个话题,既古老又日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死”往往与人的气节紧密相连,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强调死亡的崇高与壮美。而在网络时代,个体意识更为觉醒,死亡观念也愈发多元。一则则关于“死亡”的信息令人猝不及防:琼瑶如蝴蝶般翩然而去,大S的病逝令人惊愕;蔡澜潇洒离开,只留下“活过”二字。这些离世仿佛一场美学实践,与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作品风格保持着高度统一。时代的褶皱中,人们有不一样的活法,也渐渐开始有了不同的“告别”方式。

  无独有偶,近年来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如2024年香港地区票房冠军《破•地狱》,通过一位新手殡葬经纪人的视角,揭示了不同死者家庭下的情感暗流,借助“破•地狱”的仪式让生者得到解脱。影片还交织着女性喃呒师傅的成长故事线,融合了厚重的东方美学、女性成长议题,及香港社会现实等因素,成为一部既具有传统底蕴又直面当下的优秀作品。

  2023年荣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的《不虚此行》,则以悼词写作者闻善的第三方视角,让缺席的逝者成为故事的主角。电影海报上,那些与死者关系最亲密的人或近或远地站立着,通过闻善的访谈对话,逝者的形象逐渐清晰。更重要的是,《不虚此行》让观众重新思考倾听与讲述的价值。再如好莱坞电影《遗愿清单》,让那些感叹时间飞逝的人萌生“出走的决心”,决定为自己活一次。这些电影角度各异、类型不同,但都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切口向观众呈现人类对死亡的多样态度。

  相较于这些在表达上更为成熟的作品,《好好说再见》在叙事的平衡与符号的深化上,仍有提升空间。影片的核心主题之一在于阐述:选择安宁疗护并非对病人的放弃,而是对生命体验的尊重。然而,在父女和解与安宁疗护这两条叙事线索中,前者的比重远超后者,导致观众虽知晓“安宁疗护”的存在,却难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医疗理念。影片中对大象意象的运用虽不乏巧思,从开篇隐喻应诺“孤独死去”观念,到本可承载“向死而生”意义的转化,却在后期叙事中逐渐淡化,未能形成贯穿始终的符号共鸣。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聚焦小众题材的小成本影片而言,表达上的瑕疵难掩其探索的勇气。它像一个新鲜出炉的蛋糕,或许装饰得不够精致,却带着刚出炉的温度与真诚。其对死亡主题表达的新尝试,本身就是对同类题材的一次有益拓展——毕竟,在“如何与世界好好告别”这个永恒命题面前,每一次真诚的影像创作都值得被看到和探讨。

  (作者朱旭系杭州文学艺术研究院创研室主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好好说再见》:面对死亡的另一种答案

  • 《浪浪山小妖怪》:哪怕寂寂无名,也要全力反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