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谭繁鑫
儿歌是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内容,但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一名小学教师带学生游玩时,鼓励他们拉歌,结果孩子们唱的全是网络流行音乐,“歌曲都是从老歌库里找,适合现在儿童生活的儿歌太少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虽然一直以来儿歌创作并未中断,但能大面积传唱的儿歌新作还是比较少的。
童谣是儿歌的一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童谣历来有“孺子歌”“儿童谣”“小儿谣”等称呼。“歌”和“谣”往往混用,有的“歌”也可能是“谣”。但两者也可以相区别,有“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的说法,童谣是“谣”的一种,一般不搭配音乐。童谣具有节奏感,能够调动儿童兴趣。有的童谣是长辈可以用来与孩子互动的,如“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等;有的童谣是儿童在玩耍的时候演唱的,可以搭配手势、游戏等,最简单的手势或许就是拍手了,能够让儿童玩到一块,也有一定的规范儿童行为的作用。例如,明代有首“打铁谣”广为流传:“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姊姊……”这首童谣有不同的版本,并流传数百年,演唱时就要配合手势,手势的节奏有点像“你拍一,我拍一”。类似这样配合手势和游戏的童谣,在过去儿童经常玩的跳皮筋、丢沙包等游戏中经常使用,如“马兰开花二十一”等。但随着儿童所玩游戏的变化,以往的一些童谣也就随之成为过去。前段时间比较火的“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也是这种类型的童谣,是搭配手势演唱的。类似这样能够大面积传唱的童谣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
童谣既然能够调动儿童兴趣,而且有一定的规范儿童行为的作用,那么丰富童谣创作不妨从实用性入手,可以就儿童的课堂教学、课间和课后玩耍等进行童谣创作,并将其运用在其中。例如,在儿童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时、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在教师组织儿童进行课堂活动时,为调动儿童积极性,都可以用有韵律感的歌谣进行组织,用以规范课堂纪律、让儿童更好地参与进来,这样有韵律感的歌谣就可能成为童谣,在儿童中传唱。其中,“朝代歌”“二十四节气歌”等就是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很好的辅助歌谣。再如,儿童在课间和课后玩耍时,虽然游戏的内容在不断变化,但游戏和童谣往往是搭配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而且儿童游戏中的童谣内容讲的未必就是游戏内容,只是童谣的节奏比较适合游戏的节奏,所以这类童谣的创作不一定要完全结合游戏内容,但需要朗朗上口,要让儿童愿意唱。(谭繁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