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重要的文化元素,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将美食作为重要类型元素,甚至主题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食已成为影视作品描摹社会和人生不可或缺的意义载体。
《父辈的荣耀》《狂飙》《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剧,将饺子、猪脚面、鲜花饼等美食元素融入叙事,成为传递情感、传播理念的媒介。《梦华录》在考究的镜头语言中再现茶百戏技艺和茶点,营造精致的宋风宋韵。这些内容把美食、美景、美好生活融为一体,诠释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美学。
如果说美食元素是“好看的皮囊”,那么美食元素背后的精彩故事则为这副皮囊提供骨架支撑。以美食为媒介展开生活化叙事,营造出真实情境,让观众在日常情感体验中沉浸式感受人物的境遇,理解他们的选择。
《白鹿原》里白嘉轩、鹿子霖就着大蒜和辣子吃油泼面,粗犷的吃相彰显了西北人的敦厚实在,也为他们几十年间恪守本分的人生故事埋下伏笔。
《人生之路》里高加林除夕夜孤独吃面的戏份,与高加林对山沟外的世界充满渴望,坚信追求就有希望的理念遥相辉映。
《觉醒年代》里,陈独秀吃老北京涮肉的场景,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真性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父辈的荣耀》用几顿吃饺子的戏份串起陈兴杰的人生经历,“饺子”成为重要意象,彰显陈兴杰与家人、林场、家乡之间的深沉情感。
总之,美食是人们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颇具人情味的显性表达。影视作品对美食的重视,显示了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归附。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9月20日15版《屏幕里的中国味道》;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