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谢伟锋
“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又到一年中秋时。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节日是历史与现在的相聚,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就是最好的明证:演员在上海豫园商城中心广场表演国风舞蹈,江苏苏州打造中秋灯会让游客体验节日魅力,广州许多商铺内挂满各式中秋灯笼……在“网络中国节”里可以看到,中秋节期间,各地文旅产品供给充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推动健康文明过节成为新风尚。传统节日的内核当然不限于各式活动,品尝中秋之韵,我们更能从中得到万千滋味。
中秋之美,是自然的“丰韵”。在农耕文化深厚的中国,对“秋”的理解往往是“庄稼成熟”。此时此刻的中华大地,既是身处“平分秋色一轮满”的惬意时节,也满眼都是“人间处处丰收忙”的喜人景象。中秋前后,蟹肥菊黄让人食指大动,瓜果飘香充盈着人们的菜篮和餐桌。大自然慷慨地馈赠辛勤的劳动者,中秋又承接了这份收获满满的“丰韵”。丰是丰收的丰。就在最近,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庆丰收 促和美”的主题,又恰恰与中秋提倡的“合和”有着相近的默契。
中秋之情,是文化的“诗韵”。要问哪个传统节日最有文化范儿,中秋节绝对是不遑多让的那一个。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千古绝唱;白居易“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惆怅缱绻;纳兰性德“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的填膺百感;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绪万千……或激昂或寂寥或婉约的词章佳句,随着中秋的那轮明月照亮了千古的昼夜,也赋予了后人对于传统佳节的无限驰骋空间。“旧邦新命,文脉赓续”,在时间的淘洗中,这份“诗韵”将得以写意地继续。
中秋之魂,是家国的“意韵”。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所以才有“史书万卷,无非家国二字”的集体共识。千百年来,中秋都是个大日子——以“千里共婵娟”寄托思乡念亲之情还远远不够,“千里明月照我还”更是真切的节日写实。在人间的喜乐轮回之中,我们看见中华民族蕴藏在灵魂深处的那份情怀: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家出发;在祖国各地为梦想打拼,向家抵达。在节日带来的迁徙轨迹中,我们分明看见亿万国人那份从家到国的情怀升华: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朴素简单的道理,一个中秋节就足以窥见真意。
中秋之根,是传承的“底蕴”。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传统文化的赓续,关键在于赢得最富有朝气的群体。近日,河北省邢台市各中小学陆续开展“学民俗 迎中秋”主题活动,师生一起以中秋佳节为主题作画,了解中秋传统习俗,传递月圆、家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景。用心触摸传统节日的“内核”,而非简单的吃文化、玩文化。拥有这样的“底蕴”,更显岁月悠长。
品尝中秋之韵,更显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是华夏儿女血脉中颠扑不破的精神标识,是同根同源、同宗同脉的血脉联系——一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节日带来精神富足,就是真实不虚的文化自信。而拥有文化自信,从来不是说说而已:提升大众参与,增强审美韵味,提升文化素养……传统节日的“历久”已成,“弥新”的功课还很多,这也是“网络中国节”始终在线的原因所在。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在这个中秋节,让我们在网上网下共同链接起华夏民族的情思与浪漫。(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