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民文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 正文

人民文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9-13 09:01

  【“新时代文艺,朝着人民的方向”系列评论

  编者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今年适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和人民群众、文艺和革命斗争、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今天我们纪念《讲话》,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文艺前进方向,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艺创作生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特别策划推出“新时代文艺,朝着人民的方向”专栏,邀请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等,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阐发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人民文艺”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意义,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精神

 

  人民文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李林荣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艺已逾百年的发展历程,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倍感讲话中明确提出并做了深入阐释的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和学习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理论价值。

  曾几何时,文学史教学和研究领域流行着一种将“救亡压倒启蒙”的判断,泛化为抗战文艺和解放区文艺切断甚至逆转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观点。依照这种观点,抗战文艺和解放区文艺似乎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个意外篇章,而本应顺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正常篇章,却被阻隔到了历史时空之外。实际上,历史不存在假设,历史演变的逻辑也无法用后设的理念框架来代替。

  衔接于五四新文学与抗战文艺之间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已经通过血与火的斗争和牺牲,从创作探索、理论斗争和组织建设各个方向,把启蒙精神灌注、推进到了救亡的前沿,把先进知识分子引向了与社会大众相结合的道路。当初,在《新青年》同仁举起的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的文学革命大旗下,逐渐汇聚起来的新文学队伍,开进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战旗猎猎飘扬的时代分水岭前,产生了有的改弦更张、有的消极退隐、有的更加英勇前进的分化。内外交变,形势逼人,对于五四新文艺和以民族启蒙者自居的新文化人自身的审视和批判,与对于文艺大众化和大众语问题的探讨和争辩,一时成为不同社会阵营和不同思想背景的文化人所共同关切的话题。

  但是,限于文化和文学的建设与斗争还拘滞于相对狭小的城市地区和相对单一的文教行业,相关的创作和理论都未能广泛深入地联系社会全局,更无力触及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恰如瞿秋白所概括和批评的那样,在否定文言旧八股的过程中,又自觉不自觉地树立了白话新八股。在打倒贵族士大夫阿谀雕琢的旧文艺腔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让充斥着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小资情调的新文艺腔开始泛滥。

  启蒙一代文化先驱所提倡的真正属于平民的国语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以及大革命失败后为人民所期待的有助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的革命文学,都映衬出了对于全国各阶层各方面进步文学力量的总体动员、总体组织和总体部署的迫切需要。无论是闪耀着启蒙光彩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还是在血雨腥风的笼罩下迸发着斗争烈焰的左翼文艺运动,其性质有别、目标不一,但同属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系统工程,因而都需要来自更坚实有力的上层建筑的支持和保障,才能贯彻到位。

  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后,奔赴全民抗战前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带来了新希望。大批热血青年和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来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全面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和全面发展建设根据地的历史重任。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举行,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和其中包括的革命文艺事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思想武装。累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和根据地建设初期的文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终于迎来从根本上予以理论澄清、在实践中进行彻底解决的历史契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我们的文艺”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的立场宗旨和方法态度,提出了系统性的纲领: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占中华民族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包括工人、农民和人民军队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在内的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是文艺唯一源泉的文艺本质反映论的认识方法,要遵循典型论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现实中提炼和创造“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人物、环境和情节,达到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环境的目的。

  同时,在致力于提高的文艺创作和致力于普及的群众文艺活动中,都要始终坚持“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一原则。而最关键的是,为做到以上这些,文艺工作者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在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的革命斗争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彻底解决好个人和群众、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尽管在讲话精神向根据地和大后方传达的历史现场,有过“有经有权”的反馈,在随后中国文艺事业伴随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方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也历经风雨曲折的过程中,讲话文本中的一些细节提法已不再作为具体的文艺政策表述,但讲话中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文艺的立场、宗旨和创作方法等根本问题的深刻阐述,不仅从没有过时,而且一直映照和指导着生动鲜活的文艺实践。贯穿讲话全篇的文艺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解放和人民福祉的核心思想,升华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可宝贵的“民本”观念,凝结着百余年来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几代志士仁人的心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饱满生命力。

  在当前文艺界和人文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细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新形势下,人民文艺的思想信念、理论认识和实践方法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来路和现实意义都愈见清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新征程上,承载着新时代新使命的人民文艺,必将发挥无愧历史与时代的积极作用。

  (本文得到北京市文联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支持)

人民文艺的守正创新之路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