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是遗物整理师》:聆听,于无声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我是遗物整理师》:聆听,于无声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7-16 16: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玉玊

  Netflix投拍的韩剧《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以下简称《遗物整理师》)于今年5月首播,很快便成为年度最佳韩剧的有力竞选者,目前豆瓣评分9.1,IMDb评分同样高达9.0。这部作品聚焦遗物整理师这一特殊职业,讲述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20岁遗物整理师韩可鲁通过遗物倾听死者的声音、帮助死者传达未竟的愿望与爱恋的故事。韩剧最为擅长的抒情风格,叠加一点通过遗物推测死者生前活动与心愿的推理元素,再配合可鲁与叔叔尚九、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树木三人间轻松有趣的喜剧化日常,共同调配出这部观感舒适、情节饱满、有笑有泪的优秀作品。

《我是遗物整理师》:聆听,于无声处

  总体而言,《遗物整理师》虽通过死者故事,触及了关于孤独死、同性恋歧视、阶层压迫、性别暴力、“孤儿输出”等社会问题,但相关讨论多停留在相对概念化、常规化的层面上,往往以情感上的和解作为单元故事的结尾,并不深入社会问题的复杂肌理。《遗物整理师》将最大的篇幅留给了死亡这件事本身,以及那些人们死后遗留下来的东西。

  死亡是绝对的终止,是对一切人生故事不容反驳的暴力打断,这是《遗物整理师》最残忍,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终于鼓起勇气,决定向同性恋人告白的年轻医生死于医闹者的误杀,他未竟的爱恋、他所期许的幸福未来都在这场无妄之灾中戛然而止;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复习考学的年轻工人死于生产事故,他的转正愿望,他对便利店收银员的懵懂暗恋都一同缄默,只有便签纸上的字迹、精心留存的超市小票、背包里的除臭剂与指甲刀,证明着这些曾经存在过的心意;作为孤儿被领养至美国,却又被养父母抛弃,无法得到美国国际籍的遣返者,欲寻生母而不得,带着满腔的绝望与悲伤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在汽车旅馆,永远不会知道那个真正爱他、想念他的母亲只在咫尺之遥……韩可鲁去往他们生活过的地方,那些房间千差万别,有的宽敞有的狭窄,有的整洁有的凌乱,但都无一例外充满细节,处处都是死者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观众跟随可鲁的目光,一起通过遗物猜想死者生前的故事,于绝对的沉默中倾听死者无声的遗言。最终被整理出来交给家属的遗物——记录着死者的情感、愿望、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都装在一个半米见方的盒子里,相比于一个人的一生,这只盒子实在是太小、太轻、太微不足道。它一面以温情的面目出现,传达着弥留于人间的爱意温柔,一面又以最刺眼的方式提醒每一个人——死亡究竟从我们身边夺走了什么。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每一个人都注定要走向死亡——这是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的。那些付出爱也收获爱的人,即使死去,也仍旧活在爱他的人的记忆里——这是我们的情感告诉我们的。然而即使如此,死亡依旧是沉重的,是孱弱的现代人无法克服的永久创伤。面对至亲至爱之人也会死去这一事实,再强大的人也依旧会如可鲁一般恐惧彷徨,脑海中只剩下那一句“我不要你死”。

  那么,面对死亡,人们还能做些什么呢?《遗物整理师》给出的答案或许是,坦诚相爱,有尊严地死去。前者是每一个有死之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所能做到的,后者则是逝者的亲友与社会应当帮助逝者做到的。

  遗物整理师,就是这样一个帮助逝者有尊严地死去的工作。2010年前后,随着老龄化与家庭制度的松动,“孤独死”成为日本与韩国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处理这些无亲朋在侧的独自死去之人的遗物,遗物整理师这一职业相继在日韩出现。《遗物整理师》改编自韩国作家金玺别的散文集《离开后留下的东西》,而这位作家本人就是一位遗物整理师。尽管由于推理元素的存在,《遗物整理师》中可鲁的工作经历似乎显得过分传奇,但现实中的遗物整理师确实承担着清理生活空间和生前用品,以尽量减少逝者死后给周围人造成麻烦的可能,分拣遗物交给遗属,保护逝者隐私,为死者留下尽可能体面的身后形象等等职能。心怀敬意地面对死者,作为遗物整理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在提供着关于死后尊严的承诺。这一切固然不可能改变死亡的生理本质,但人作为一种意义动物,其死亡还不可避免地具有社会属性,有尊严的死事关一个人的社会身份与社会评价,对于每一个行走在生死之间单行道上的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慰藉。

  《遗物整理师》中有一个颇有深意的细节,长大后成为了遗物整理师的可鲁,在抓周的时候握住的却是听诊器。生与死,治病救人的医生与面对死者的遗物整理师,看似截然对立的两端,却在这个场景中有了奇异的关联。既然为生理的死亡附加有意义的社会仪式,是我们将死亡召唤为生之组成部分的唯一手段,既然有尊严之死是有尊严之生的最后保障,那么救生与慰死或许确实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故事的最后,可鲁亲手整理了父亲的遗物,正视了父亲的死。遗物整理师的工作于他而言早已不再是解谜游戏,或者被制定好的规则,他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也因而拥有了面对死亡的勇气。尽管悲伤痛苦,但那些与记忆共鸣、饱含爱意的逝者遗物正于无声处诉说:眼前的一切毕竟证明着,他们曾经与我们同在,也仍将与我们同在。(王玉玊)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