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刘金祥
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以多种艺术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作为一种受众范围较广的艺术形式,电影在发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是我国文艺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关键时期,电影在这一历史时期得以快速发展和迅速攀升,涌现出大量主旨突出和风格鲜明的优秀影片,特别是其间拍摄的包括《林海雪原》《烈火金钢》《红岩》《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渡江侦察记》《上甘岭》《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在内的许多红色经典电影,在彼时和后来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和教育方式,红色经典电影的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是无法估衡的:它再现了中共党史的诸多断面和主要环节,诠释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趋势性和时代必然性;赞咏了革命先辈和战斗英雄们正义凛然、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提升了国人忠诚党的事业和报效国家民族的信念和信心。正是红色经典电影传承的红色文化基因,逐渐内化为社会成员精神结构的有机质素,成为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力量支撑。
追溯红色经典电影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一直受到特定时代因素的影响,对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摹绘也经历多次大的调整和嬗变,换言之,革命英雄的形象内涵绝不是固化和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对人物外貌的塑造转到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发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电影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并逐渐摒弃了非艺术因素的框限和干扰,逐步完成电影创作的国家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变。但无论怎样变化,红色经典电影所赓续和传播的精神没有改变,其以创新基调所维系和承载的奋斗主题没有改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翻拍和改编红色经典电影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一情形在我国电视剧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注册情况显示,2010年至2015年,有近30部红色经典电视剧被批准立项。红色经典电影以电视剧形式再度成为艺术焦点,这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红色经典影片自身保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主题传达、叙事手法还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都是比较独到而精致的,不仅切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和时代精神,而且符合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和接受心理。二是红色经典影片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受众基础,那些以红色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作品,都曾经家喻户晓且有良好口碑,这些红色经典电影一经改编成电视剧,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怀旧情绪,勾起心理共鸣。三是红色经典影片所宣扬的革命英雄主义,是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璀璨的人文坐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更是我们党极为珍视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都须大力弘扬和积极践行。红色经典电影的电视剧改编,不仅体现了中国当代影视艺术明确而清晰的文化指向,而且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审美的内在趋向和繁复多维的文化现实,也是对人民群众期许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积极回应。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翻拍也许仅仅是一种艺术行为,但广大观众所期待的是通过重新欣赏红色经典,可以从中寻找和吸取更多文化养分。
近年来,红色经典电影改编电视剧的做法成为影视界传播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由于动机、投入等主客观因素,改编效果也不尽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一些失败案例,也不乏《小兵张嘎》《青春之歌》《地雷战》《飞虎队》《永不消失的电波》等成功范例。以电视剧《小兵张嘎》为例,该剧与电影原作相比,一方面恪守原作的基调和题旨,带领当代少年儿童走进历史深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严格秉持原作的风格特色,充分考量儿童的语言习惯和心理状态,并适当赋予嘎子、胖墩、佟乐、英子等主要人物以鲜活的时代气息,将教育引导功能恰切地寓于制作之中,实现革命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教化性与审美性高度融合。该剧呈现出良好的艺术口碑和较好的市场效果,成为了红色经典电影成功改编电视剧的重要参考样本。
不可否认,一些拍摄较早的红色经典电影,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制作不够精良、画面质感较弱、叙事模式化和表演程式化等问题,但影片所蕴含的真挚爱国热情和浓郁家国情怀,却长久地烙印在几代观众的内心深处。如此,改编红色经典电影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如何实现红色经典电影的当代转型?这就要求当代影视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摄和引领,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从当下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出发,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历史和现实、传承和变革、教育和娱乐、怀旧和趋时等方面的关系,赋予电视剧以现代意识和人文精神。(刘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