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 祥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播重点剧目,《理想照耀中国》自开播以来,持续引发热议。该剧选取了建党百年中40组闪光人物和故事,以每集30分钟的篇幅,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团结和引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息奋斗的动人征程。作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无论是艺术特色还是价值立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电视作品。
每集虽是30分钟时长,但除去片头片尾,真正讲故事的时间只有25分钟,这样给创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创作团队独辟蹊径,采用了侧面描写策略,即不重点刻画主人公的高光时刻,而是讲述理想照亮现实乃至实现梦想的潜在时刻。比如《真理的味道》一集,没有表现陈望道粽子沾墨汁的情节,甚至都没有说出“真理是甜的”这句名言,而将重点放在描述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以此表明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雪国的篝火》一集采用实景拍摄,真实还原了当年红军翻越雪山的残酷历史境遇,通过展现九位炊事员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深刻阐明了为什么红军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不少网友留言建议,应把这集内容播给全国的小学生,它虽没有直接表现惨烈的战争场面,但一个个炊事员的故事就仿佛在雪山上铸就了一座座高耸的精神丰碑。
在表现形式上,针对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手法。比如《磊磊的勋章》采用纪实的手法,表现平凡人为了国家利益甘做幕后英雄的博大胸怀;《歌唱!祖国》以一镜到底的手法,表现音乐家王莘创作《歌唱祖国》的过程,见证艺术创作中灵感迸发的瞬间,彰显人物的爱国热情和艺术激情,具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守护》采用高度凝练的压缩时空手法,通过讲述张爵谦守护重要党献资料20多年,表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鼎力支持。
青春化叙事也已成为近年来主旋律题材创作重要趋势。《理想照耀中国》描写青年人为理想拼搏奉献的故事,歌颂青年人身上的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由青年人写,由青年人来演,塑造了《纽扣》中的敢闯敢拼的章华妹,《天河》中的舍身忘死的吴祖太,《雪国的篝火》中的甘愿牺牲的糖豆、冲天炮,《173米》里的不怕失败的夏荔等人物,成功地体现青春激情、青春智慧和青春担当。
相比《在一起》《最美的逆行》《石头开花》等分段式创作,《理想照耀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表现当下的故事,还由此溯源,涉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四个时期共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历史纵深还是人物选取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由现代视角深刻阐述理想之于当下中国、之于当下青年的意义,并且形成强大的理想感召力。也就是说,《理想照耀中国》不仅讲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故事,还挖掘不少历史上不为人知甚至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通过不同的故事让观众理解:所谓理想不仅存在于国家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还存在于对普通工作的无私奉献,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尤其对当下年轻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电视剧专门阐述理想的作用与意义,可以说,《理想照耀中国》探索了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的一种新的范式,是一次组织创新、观念创新、艺术创新。可以预见,在今后的重大时间节点和重大宣传期,这种分段式创作模式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来看,《理想照耀中国》大部分篇章立意高远,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但部分作品也显现出一些艺术上的瑕疵。如演绎水平参差不齐,非线性播出编排容易产生跳脱感以及部分人物典型性不够等。这也启示我们,主旋律分段式创作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避开劣势,增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具体来讲,要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表达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分段式作品的时长决定它必须选取最精华、最出彩的历史瞬间来表现人物特征和时代特征,如果过于迂回委婉、铺垫过多,则容易失去力道和焦点,因此必须符合短篇叙事的特点,直接进行表达。对过于复杂的时代背景可以不用着墨过多,不用设置过多人物谱系和过于跌宕复杂的情节,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二是要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在选取和塑造人物时,应有足够的典型性,尤其是当代人物更要慎重,不然就容易失去引领性。在中国大地上的沸腾现实、火热实践中,涌现出有很多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优秀代表,还应进一步扩大选取视野,加强人物的分类甄选,提取最鲜明的精神标签。
三是要好处理主旋律要求与艺术创新的关系。艺术创新永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一方面,如果表现手法过于陈旧,则容易出现“高大全”,形成刻板印象,成为英模事迹流水账;另一方面,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不宜设置过高的观赏门槛,还应更为直白、自然、圆融,尤其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是党的盛典,更是全民的节日,要发挥电视艺术大众化、通俗化的优点,让全民参与进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