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石川
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1年“网络中国节·春节”、“网络中国节·元宵”主题活动于农历小年正式上线,集中开展网上传播展示、在线互动交流等活动,倡导“线上团圆”,加强网上内容供给,丰富网络文化生活,在网上营造浓浓的年味。
“妪喜松明快,催嫌爆竹迟。”春节临近,年味愈加浓烈,当就地过年成为一种大势,人们担心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云过年怎么过?文化大餐哪里“吃”?文化内涵又该怎么挖掘?其实,在智能化应用、平台层出不穷的今天,“饕餮”文化大餐也不难寻觅。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大剧院将推出“国家大剧院艺术云贺岁”系列线上活动,线上演出涵盖歌剧、舞剧、交响乐、京剧等,可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故宫博物院今年特别推出众多线上新春文化活动,如“故宫知识课堂”线上开讲、“宫猫记·过大年”介绍宫廷过年习俗等;至于各地博物馆更是拿出“独门秘笈”,向全国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一言以蔽之,今年的文化“年货”,供应充足,精彩纷呈,想让这个春节过得更有文化韵味并非难事。
“过年过的是团圆,亲人相聚喜开颜。”就地过年让团圆变得奢侈,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会减弱,中国人对文化的拥抱与热爱也不会降低。作家冯骥才认为,民俗是一种亲和又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感。它是一种朴素的“仪式”,不像宗教仪式那样严格规范,却由衷地发自内心。诚如斯言,过年过的是民俗,是在一个个庄重的仪式中遥望先祖,致敬古人,也是无声地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当我们完成了一个个仪式之后,内心收获的是平静,是踏实,也是欣慰,这就是文化蕴含的力量。
在时代变迁中,传统节日的现代表达越来越常见。比如短视频拜年、消费云上文化,还有通过网络展现习俗的精妙等等。这样的“改造”和升级,只会让传统文化更有魅力,也会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为传承传统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人认为,文化可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具有引导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作用。其实,在对文化的传承中,我们除了看得见辽阔的世界,还可以找到精神家园。许多时候,一种习俗,一个仪式,乃至倏忽而过的细节,都让我们感慨不已,带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唤醒昔日的记忆。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各地推出的文化惠民服务活动,还是方兴未艾的线上文化产品,都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满足,让我们在奔腾向前的时代进程中多一些笃定和从容。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就地过年群众增加的新情况,抓紧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健康安全的新春佳节。具体而言,从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到增加网络、电视、广播等文化体育节目供应,让就地过年有了更多选择,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为这个特殊的春节增添了不一样的“年味儿”。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就地过年,在庄重的仪式呈现中欣赏年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中感受年味,在斑斓多彩的文化想象中塑造文化心理,这个年一定有滋有味,也会带给我们一种别样而深刻的体验。(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