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探寻文本奥秘中深化语文教学
——荐读詹丹《统编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小学卷)》
作者:庄宁
解读文本显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力。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自己功力的不足,所以亟需加强这方面的修养。近期阅读了詹丹的《统编版语文教材与文本解读》一书,真切地感受了他对文本的解读功力。展读之余,也让我从中品出了不一样的更具深度的语文教学路径,所以特撰文予以推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看似简单的散文、儿歌、杂言、古诗、童话片段等,在詹丹的解读下都变得鲜活灵动,似乎给静静躺在纸面上的一个个文字注入了生气,站立到我们读者面前,这样的解读文字,实在让人喜欢,那种生动感带来的魅力甚至不亚于我们读原作才有的感受。
在《这只“鹅”不是那只“鹅”》这篇文章中,詹丹教我们如何解读诗歌。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诗歌,特别是古诗,总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但詹丹提醒我们,古典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想想也对,这么多年流传下来,已经是经过了历史筛选的精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读呢?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培养自己对它们的热爱。古典诗歌中典故多,用词精妙,表达精准,内涵丰富,情感深沉,诸如知识的、语言的、情感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的太多了。不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这样的文化积累,哪怕作为一个现代人,积累一些诗词,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这篇作品的解读中,詹丹将《课本里的古诗词》中对《咏鹅》的解读作为出发点,有理有据地融入自己的解读。他对每一句诗都从不同角度,展开自己的分析。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先了解专家写的鉴赏文章,再逐句逐词地进行自己的理解与说明。当然,还要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比如可以自觉运用一些普遍适用性的理论术语,如“境界的开阔”“动作性的内在张力”“意义的对照”等,来概括、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老师的文本解读过于浅表化、没有专业修养的支撑等问题。
詹丹还提醒我们,要注意“特定情境这一外部关联”和“物自身的内部有机联系”,“考虑必然与偶然的关系”,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在解读中要理解得恰如其分,而“不夸大其词”。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不多,也不必讲得太深入,而且指导学生来朗读和背诵也十分重要,但从教师自身来说,对诗歌进行深入挖掘,理解透彻诗歌字里行间的意思和蕴含其中的深意,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具备“有的放矢”的从容和自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寓言故事,詹丹在这方面的解读,也给人有较多启发。比如在《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解读里,詹丹又向我们介绍了文本解读的方法,既可以“向外走”,对本文得出结论后不再作进一步展开,而把解读的思路引向单元中的其它文章进行组合式解读;也可以“向内走”,条分缕析出一篇文章内部的多层关系,解释其间的可能联系。
如何向内走,詹老师也给我们介绍了方法。他建议我们面对寓言故事,不急于引申出寓意,而是可以先把故事读懂,理清故事内部的层次关系,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就不会受寓意的干扰,避免出现把文本解读等同于贴标签的做法。就《我要的是葫芦》这个寓言故事而言,题目本身,提供了理解故事的基本指向,让我们发现“我要的”这一愿望,和最后没有得到结果的背离。所以首先这是一个事与愿违的故事,也可以说这是人与物的关系。这是第一层情节关系。“我”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去及时治理葫芦叶上的蚜虫,这是人与人的情节关系,最后,葫芦叶和葫芦果之间,有着无法分割的生长关系,这是物与物的情节关系。这样,围绕着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分离带来的共通结构的情节关系,我们得出了贯穿多层次的人、事、物皆有联系的结论。这也是故事提示给我们的寓意,自此,这样的寓意获得才是水到渠成的,不是生硬的、贴标签的。
在这本书中,詹丹还给出了文本解读的几个角度,这些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就课文内部的文化与思辨来说,我们平时大部分人就是照本宣科,把课文表面的意思一说就结束。但其实在这些课文中可能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内容被我们省略了,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训练或获取的内容。如《小马过河》中老马关照小马的话,既有“想一想”,又有“去试试”,可以让学生带上这样的前提进行思考,小马对于这两点是否都做到了?还有《雨点儿》这篇课文,通过让学生思考“愿意做大雨点还是小雨点”,可以让他们了解小雨点和大雨点都各有其作用。我们自己在阅读课文中要多些思维角度,才能培养孩子们的思辨精神。或者说,只有我们教师自己解读明白了,理解深入了,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教得明白和深入。
看完詹丹的书,自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拓了自己的阅读思路,感觉自己之前的书都读得太马虎、太敷衍了。由衷感叹,原来文本可以这样字斟句酌地去分析,原来阅读文本不仅要关注整体,还要关注这么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乃至文本中的空白和裂缝。在詹丹饶有趣味的一个个案例中,让我发现原来走出自己既有的“圈”,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文本,可以从文本中解读出更多值得思考、有意思的问题。当然,詹丹在书中提供文本解读的案例以指导教学时,也提醒我们对学生已有认识水平了解的重要性,眼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只有通过日常的文本解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真切了解,才能让自己有方向地来真正“打开”。只有教师“打开”了,教材才算真正“打开”,学生也能“打开”。(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