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拾历史 刻画真实
——访青年艺术家李鹏鹏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伴随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成长,熟稔于国人心中。影视作品、文学著作、曲艺经典、书法绘画……都有对这段故事的演绎,经久不衰。而且每隔一段时期,就会有相关主题的不同作品推出。木刻版画《玄奘西行》就是这样一部新作。
依托于玄奘西行拜佛求取经文的历史事件,根据《大唐西域记》细致的文字记录,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刻画了玄奘西行途中所见所闻以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西安工程大学教师、青年艺术家李鹏鹏创作了木刻版画作品《玄奘西行》。当木刻版画与玄奘取经这两种古老的事物在当代融汇,正产生出微妙的能量。
版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种类,自印刷术诞生的那一刻起,图像印刷便有了木刻版画最初的样貌。木刻版画需要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到纸上进行欣赏,这种独特的刀刻工艺与木质的质感使其在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玄奘西行》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成型,其作品画面细致、内涵沧桑、意义深远。该作品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作品成果运用。
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杨锋认为,该作品主题人物的塑造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木刻能力。他点评道:《玄奘西行》作品以玄奘西行取经事件作为主题,集中了玄奘西行故事的典型情节,结合了“连环画”的叙述方式“一图一事”,以“图移图”使事件与人物在时空中叠加发展,很好处理了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的画面组合产生出阅读顺序改变,整体阅读与部分阅读自成单元。通过这种组合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展示出明确的图像化。
近年来,李鹏鹏在版画、插图、连环画等艺术形式上多有继承创新,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国际性展览,并于2018年两次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他的艺术创作之路也如玄奘西行一般,心之所向,其尤未悔。
《玄奘西行》其一 木刻版画 184×276cm 2018
《玄奘西行》对玄奘取经的故事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玄奘西行》是对玄奘在整个西行过程中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场景与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再借助影像资料将片段式的图像整合为具体的画面,形成版画作品。
在画面构图上,我试图呈现一种“图像日记”式的画面语言,把玄奘这一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人性”的一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我反复研读《大唐西域记》,对玄奘及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理解,并抽取其西行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事件节点,确立构图形式;另一方面,我通过阅读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试着去还原当时玄奘的心境与处境,让画面的表现力更加细腻有深意。两者相融,让作品更能传达出精神内涵,具有一种时空的穿透力。
在叙事视角上,我规避了以往以第三人称视角——“上帝视角”的方式——去描绘历史题材的形式。相较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而言,第一人称视角更易拉近观者在阅读画作时的心理距离,剥离了各种版本“西游”所符号化的人物,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历史感和沧桑感的人物形象。这样也更加客观地展现了其功绩和历史地位。
您认为,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创作其内核是什么?
当下的历史题材创作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当我踏下心来认真阅读一段历史时,这些历史总能把我内心深处的民族责任感焕发出来。当我以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时,总能够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投影,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导向产生深远影响。
在我看来,对玄奘西行事迹的描绘,是对历史的一次重拾与追问。这种重拾与追问,是对个人理想追求的坐标认定。世界不断变迁,而艺术的初心应该始终都在。如何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对当下现状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的挖掘,并进行艺术层面的展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思考。我想,最要紧的就是,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对历史进行回望。这种回望是照见内心的深刻反思,是自省、自知、自问,更是一种文化与信仰的重拾。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好、更有深意和精神实质的作品。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对您来说有怎样的益处,对青年艺术家起到什么作用呢?
很幸运能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这是对我作品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像我一样的更多的青年艺术家的激励,它让我们每一位青年艺术家能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创作更多优质的、反映时代的作品。
奥古斯特·罗丹在自己的遗嘱中这样说过:“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即使和存在着的思想是相反的。也许最初你们不被人了解,但你们的孤寂是暂时的,许多朋友不久会走向你们——因为对一人非常真实的东西,对众人也非常真实。创作的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创作与生活,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正是如此。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我也会继续探索与坚守,不断提高技艺,挖掘好素材,创作好作品。
(光明网记者王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