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继承花鼓戏剧种特色,开拓地方戏创作路径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二改”专家修改会在长沙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崔益明)8月13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二改”专家修改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组织召开业界专家、主创团队以及观众代表参加的剧目“二改”修改会,为剧目会诊把脉。与会人员围绕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一改一演”的工作成绩,以及接下来修改打磨的方向和要点,进行了热烈探讨。
拟定修改方案,收获显著成效
7月21日,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一改”专家修改会在京召开,取得了丰硕的研讨成果。会后,主创团队潜心研究专家意见,立即着手对作品进行修改打磨。8月12日,该剧在湖南戏曲演出中心进行了“一改”后的首演。长沙连日酷热的天气并不能阻挡广大戏迷对花鼓戏《蔡坤山耕田》的喜爱。剧场内,座无虚席,掌声迭起。
此次,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再度组织“二改”专家修改会,既是对花鼓戏《蔡坤山耕田》修改情况的中期监督,也是对剧目进一步修改提升的助推。据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维介绍,在“一改”修改会之后,主创团队立即研读、消化专家意见,并拟定修改方案,进行再创作:首先,合理调整每一场戏的二度创作,让舞台呈现更准确;其次,在音乐配器方面进行重新编配,采用纯民乐配器演奏,去掉西洋乐器,使全剧音乐地域化、统一化、精致化;再次,重新设计了打击乐,改进传统锣鼓经的演奏技巧,增加间奏及特定情境中的特色演奏,加强了喜剧色彩;最后,调整了剧中与主题不太契合的台词。
对此次调整,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雷喜宁给予了肯定,认为主创团队在短期内拿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并积极付诸实践。“好戏就是改出来的。”他表示,希望主创团队能够再接再厉,认真听取“二改”修改会专家和观众的意见,本着工匠精神精耕细作,进一步打磨、修改、提高,向着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高峰作品的目标进一步迈进。“相对于影视艺术,舞台艺术是‘折腾’的艺术,需要不断打磨完善。”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研究员季国平指出,虽然修改时间短,但确实看到了明显的成效。
坚持剧种特色,探索喜剧路径
“《蔡坤山耕田》这部戏的价值远不止一个好的剧本、一场精湛的表演这么简单。对湖南花鼓戏和花鼓戏剧院的发展、对保护和传承花鼓戏这个剧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巡视员孙德民表示,当前地方戏存在发展人才匮乏、剧种个性退化、剧目乏力的问题。创作《蔡坤山耕田》这部剧种特色浓郁、个性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意义非凡,是关系一个剧种前途和命运的重要举措。
喜剧曾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指出,在当下文艺创作的大环境下,《蔡坤山耕田》是喜剧中具有较高水准的代表性作品,对中国喜剧创作乃至中国戏剧创作做出了引领性、标志性的启发。该剧扎实深厚的生活、饱满生动的形象,为创作“歌颂喜剧”开辟了新领域。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冉常建认为,《蔡坤山耕田》是一部超现实的寓言式故事,既有生活逻辑又有超越生活逻辑的舞台调度,令观众获得超常规的艺术观赏效果。作品继承了中国戏曲既有生活来源根底又有超生活之思维特征的美学品格。在他看来,超现实的处理方式,将这部戏的喜剧性、观赏性上升到风格化、极致化的状态,“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喜剧民间化的继承和创新的探索”。
再提修改意见,解决主要问题
在“一改”修改会上被提及的皇权问题,此番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汪守德指出,艺术创作应该反映时代精神,“施粥”这场戏无需在舞台上表现灾民下跪的集体场面,打躬作揖就足够了。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研究员秦华生也表示,明代有很多王,朱夫子或许便是京城来的皇亲国戚,群众不能靠猜测他是皇帝便集体下跪。
在戏剧结构上,汪守德指出,第六场“赏赐”这场戏的人物关系过于复杂、表达的内容过多、显得臃肿,导致主角蔡坤山和白李花的戏被淹没在众多的人物关系中。因此,应该做减法,删去那些并不太精彩且可有可无的情节,让观众的关注点落在蔡坤山和白李花身上,保持戏剧流畅的节奏。马也认为,这场戏虽然很热闹,但是脱离了故事情节的主线。皇帝原本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却变成了主角,使这场戏本该有的戏剧力度弱化了。这时,应该表现民间视角、民间逻辑、民间立场和民间趣味。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表示同意,指出皇帝的唱词过多,抢了蔡坤山和白李花的戏。事实上,他应该是一个道具式的人物。
作为一名资深花鼓戏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黄海威从观众接受的角度指出,观看《蔡坤山耕田》的过程中,怀旧的情感涌动。地方戏曲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因为观众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所以,可以增加一些时尚的元素,来让更多的观众欣赏、接纳花鼓戏。
提升演出水平,把握细节要素
在表演方面,不少专家都提出了建议。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一级演员梁伟平提出,戏曲剧种要发展,演员需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要有绝活,在舞台上要展示戏曲表演手法。云南省玉溪市滇剧院院长、一级演员冯咏梅被《蔡坤山耕田》强烈的剧种特色和声腔韵味吸引,她指出,地方戏要坚持地域和剧种的特色,不能趋同化,失去剧种的音乐特色、声腔特色、表演特色。对于演员的个人技巧,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男主角蔡坤山和衙役在使用板凳、棍子等道具时,可以增加一些表演难度,比如加入腾空、翻越等技巧;女主角白李花的筷子舞、小碎步等表演很细腻,但是手帕的使用几乎没有任何技巧,可以在手帕上多下工夫,借鉴二人转的高难度技巧。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傅谨指出,这是一部传奇剧,剧中的皇帝是老百姓想象中的皇帝,因此皇帝的扮相、唱腔都不必太“正”。秦华生指出,“过堂”这场戏,蔡坤山在公堂上睡着了,鼾声大起,这很不合理,因为此前他一直表现出胆战心惊的状态,在要挨板子的时候居然能睡着,这不可信。另外,“耕田”的情节,让白李花拉犁,蔡坤山在后面掌犁,也不太合理,一般都是男性拉犁。
音乐方面,唱腔、配器给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费玉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充分肯定全剧丰富的传统曲调的基础上,他指出,第六场“赏赐”是全剧的高潮,音乐上应该进行升华,以渲染气氛,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如增加伴唱。另外,主题音乐仍需提炼。
舞台美术方面,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舞美设计周正平认为,这是一部地域特色浓郁、个性特色鲜明的地方戏剧,舞美、灯光应该和戏曲本身的特色相吻合。目前来看,舞美、灯光的设计在其他剧种、剧目中比较常见,应该与花鼓戏的地方和剧种特色结合起来。
谢幕部分,众人为县官支招如何当一位好官的环节,傅谨认为,明显像是编剧站出来借人物说话进行说教,显得多余;另外,表演的设计也有问题,配角师爷在主角谢幕后才出场,顺序不对。梁伟平则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谢幕的形式非常新颖。他表示,绝大多数剧目在谢幕时都是演员一个个走出来,而这部戏的谢幕不同,不仅有内容还能教育人,特别吸引人。
作为本次修改会特意邀请的观众代表,冯斌、喻何龙也从自身观剧体验出发,提出了一些看法,为剧目打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冯斌建议,选取其中最精彩的某一折或某一段进行再打磨,通过不同的方式在群众中传唱,使之成为真正的群众艺术。90后戏迷观众喻何龙认为,花鼓戏之所以能够在湖南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就是因为地方风味浓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希望多多采用传统花鼓戏的小调形式。
“艺术创作要坚守艺术规律,坚守艺术本体。”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鄢福初指出,湖南省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是有基础和条件打造精品的团队。接下来,将以更高的要求,整合更广泛的资源,把《蔡坤山耕田》作为花鼓戏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剧目之一来精心打磨和仔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