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 周才庶
《中国机长》在讲述英雄事迹的同时,绽放了中国民航事业的集体之光。或许是因为事件本身闪烁着灵韵,艺术加工和意境渲染随之就被忽略。但问题在于,新闻事件的影视化改编只需要再现真实吗?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难道不需要艺术感悟吗
国庆档期热映影片《中国机长》根据民航真实事件改编,迄今为止票房已突破20亿元,备受关注。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在万米高空遭遇驾驶舱风挡破裂、座舱释压的险情。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度、仪器多数失灵,机长刘传健凭借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坚强意志,迅速手动操作备降,飞机最终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这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
将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转换成电影作品,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就是再现真实。《中国机长》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客观的电影表达能力。该片导演刘伟强曾执导过《古惑仔》《无间道》《头文字D》《雏菊》《伤城》等不同风格的类型片,不少作品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承载着一代观众的青春、热血与怀旧。《中国机长》则是另一种纪实风格,导演在电影市场中不曾停下探索的脚步。
《中国机长》在重现事实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飞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遇险的反应以及与塔台等多个部门的联系等,都尽量还原事实。乘务员在飞机上的工作、副机长与地面人员的交接、空中管制员的对话等都非常专业。事件的组合、叙事的立场,都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意图。影片并未刻意夸大机长一人的英雄壮举,而是展现了机组人员、民航机构以及空军指挥部的整体面貌。在几近人类生理极限的情况下,机组尚能执行平日训练的标准程序;在飞机失联的情况下,民航局的每一个部门都没有放弃。机场塔台、民航气象局、西南空军指挥部等,为排除这次险情通力合作,及时调度飞机航线。地面的急救中心、消防中心也在紧急行动。每位工作人员都在恪守自己的岗位职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部讲述飞行员故事的影片会成为献礼片。作品在讲述英雄事迹的同时,绽放了中国民航事业的集体之光。
《中国机长》客观化的事件重现,得到了较高评价。许多观众认为,电影只要再现3U8633航班的惊险备降就足够精彩了。或许是因为事件本身闪烁着灵韵,艺术加工和意境渲染随之就被忽略。但是,问题在于,新闻事件的影视化改编只需要再现真实吗?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难道不需要艺术感悟吗?
《中国机长》表达了飞行员、乘务员和乘客在生死关头的情绪,特别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种可贵的坚定和信任。她那紧张的面部肌肉、强忍在眼眶中的泪水、眼神中透出的坚毅等,都让人为之动容。“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请相信我们的机长,我们会一起回去”,当她一字一句地说出这些话时,也为观众灌足了心灵鸡汤。遗憾的是,《中国机长》的情绪表达也就仅限于此,更多的情感线索未能展开。
影片开场,天色未亮的凌晨,乘务长独自驱车到达机场,远远地望着同事在男友的陪伴下走入单位。她微微一笑,笑得落寞而孤寂。在她身上会发生什么故事?她正在经历什么困惑?影片似乎无暇顾及又无力展开。影片刻画了乘客的众生相,例如无理取闹的头等舱土豪、去西藏旅行的情侣、回拉萨团聚的藏族母子、去拉萨见战友的老兵、要求给出真相的外国乘客等,但这些人物描摹都只能浅尝辄止。相对用力较猛的是机长的感情。他出门前深情凝望熟睡的女儿,在风挡破裂、骤然缺氧、神志几近崩溃之时,脑海中晃过女儿的面容。影片烘托出机长对女儿的牵挂,旨在表达一位英雄机长的平凡父爱,然而落入俗套。
《中国机长》对于事实真相的还原度很高,但对于情绪情感的表达又相当乏力。客观再现真的就足够了吗?恐怕并不尽然。电影作品不是新闻报道,艺术感受总是潜藏在观众的期待视野之中。影视创作的本质问题即艺术化的问题,《中国机长》在这一维度的完成度方面,实际上还相当薄弱。用具象的画面来表达抽象的情绪,这是电影的基本功能,也是亘古难题。《中国机长》用惊恐的面庞、嘈杂的声音来烘托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却丢失了情意绵绵的前后故事,剩下了无所皈依的漂浮所指;用机长的旁白来说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却留下了空洞的旨趣。
影片最牵动人心的节点应该是——在暗无天日的死亡边缘,人对生的希望和对爱的承诺,最终机长的壮举使得所有的心愿得以延续。当作品传达人在灾难时刻的意识和行为之时,只有加以充分的人性挖掘和影像表达,才能产生震颤的艺术效果。《中国机长》在这个节点上以摹仿真实为优先原则,于此之外失却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核。对人性的挖掘,是古往今来艺术作品真正不朽的命脉所在。伟大的作品,要呈现的不只是真实的直观画面,更是象征性的内在精神。在新闻事件的影视改编中进行人性拷问和哲学追问,这才能够展现文艺作品的神韵,并把观众带进更加深邃的人类精神层面。
瑕不掩瑜。从电影生产来看,《中国机长》还是具有多重积极意义的。它对于新闻事件的影视化改编、对于现实主义电影的类型探索、对于献礼片的产业操作等,都带来了新的启示。从文本内部来看,《中国机长》以艺术摹仿现实的创作手法有待深入,今后仍然有必要找到对新闻事件更有远见的电影叙事手法、对中国故事更有力量的艺术表达方式。(周才庶)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