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良伟
人活着,一定要有精神内核。初心是什么,如何完成使命与担当?对于优秀的影视人来说,呈现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种爱国爱家的情怀。著名作家、编剧阿来在谈及创作《攀登者》的初衷时坦言:“登峰是用身体去感触自然界的伟大,感触自己人格与意志的升华。我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为了寻找这种精神,笔者观看了影片《攀登者》。走出影院那一刻,不禁热泪盈眶。这些天,耳边一直回响着一句话:无论什么活法,你都可以一直是一个不羁的“攀登者”。
用电影语言讲好真实的中国故事,《攀登者》应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它是国内首部以登山为题材的影片,剧情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两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经过。1960年,方五洲所在的中国登山队,成功地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15年后,方五洲又在战友曲松林、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挑战地球之巅,最终再次登顶。
登山到底为了什么?答案其实很简单,体育竞技和科技强国,正是彰显英雄主义精神的最好场所。当今中国,英雄辈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八十年代的中国女排,新世纪的航天英雄等,皆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奋斗者的精神。世人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影片《攀登者》里,一个个有血有肉、勇敢无畏的登山健儿,不但为我们诠释了珠峰8848.13米的自然高度,而且为我们展示了永远向上的精神力量。方五洲临危受命、李国梁主动请缨、气象学家徐缨高反肺气肿不下火线、截肢的杨光壮志未酬……影片中的泪点和痛点,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又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
影片《攀登者》是一部讴歌强者的影像志,一部关乎尊严和信仰的现实主义题材力作。片中的曲松林,在完成首次攀登之后,再次成为攀登任务的总教练。“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一种强有力的信仰。”林杰扛上觇标,登顶为测量,为了中国高度而攀登,让人深深动容。中国登山队完成了攀登珠峰的伟大壮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集体英雄。这样的英雄,正是中国的脊梁;这样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源泉和动力。
英雄一样是人,也有儿女情长。理想中的爱情,是两个人为了共同的崇高目标而奋斗。影片《攀登者》中,方五洲与徐缨为了心中的珠峰,演绎出一段舍小家为国家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它见证着那个特殊年代最美好的人性,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情教育课。方五洲是属于国家与梦想的人,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而徐缨,心中最渴望的还是家庭与爱情。纯净而热烈,隐忍而富于牺牲精神,往往是知识女性攀登爱情这座心山的必由之路。对于方五洲的行为,徐缨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来到雪山,与他并肩历险,这就是人世间最美的爱情高度。
通往珠峰的天路和通往爱情的心路,在“为国登顶,寸土不让,中国的地方必须有中国人的脚印,登上去活着回来,这是我们所有登山队员不变的信念”的誓言中得到了升华和凝聚。为了帮助方五洲达成登顶的心愿,徐缨不幸牺牲在了珠峰北坳。人为什么登山?山就在那里。人为什么要相爱?爱就在那里。李国梁与藏族姑娘黑牡丹,则演绎出了影片的第二条感情线。他们的爱,青春明快。在攀登珠峰这个检验强者的过程中,两代人追求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登珠峰而小天下,爱国永远不空洞。有幸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我们应该为每个攀登者骄傲、点赞。永远向上的攀登精神,将成为新时代的路标。盛世中华,正需要这种前赴后继的攀登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珠穆朗玛峰。人生的每一次登顶,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登顶的意义,在于讴歌英雄主义精神,在于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攀登者》是成功的,值得称道的。(范良伟)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