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燕 王心怡
今年6月,《玩具总动员4》(简称《玩具4》)以崭新的姿态回归。皮克斯以稳中求胜的创意、诙谐幽默的叙事再度发力,赢得了豆瓣8.8分、猫眼9.1分、淘票票9.0分的良好口碑。按照导演Josh Cooley此前布下的悬念“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玩具4》带来了怎样的惊喜与新变?使命满满的胡迪,这一次会有什么变化?
《玩具总动员4》
作为一部上映于高考季的“合家欢”动画,《玩具4》给孩子们带来了欢声笑语。陪同观影的家长们却从影片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一丝苦涩的滋味。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关注焦点往往集中于孩子的成长,却忽视了另外一方——父母对这种成长的逐步适应。父母如何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成长,最终迎来孩子成年之后的别离?和谐家庭关系的建立,来自父母和孩子的双边成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两种成长同时具备,整个家庭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美满。《玩具4》中孩子与玩具的关系,映射着对亲子关系问题的反思。
一面是要做好时刻关爱、保护孩子的父母。孩子的成长需要玩具的陪伴,更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玩具4》中,胡迪忠心耿耿地陪伴邦妮。随着邦妮的成长,胡迪不再是她最心爱的玩具。但胡迪依旧不顾一切地跳出储藏室,想尽办法陪她去幼儿园,帮助她制作新玩具叉叉,还在旅行途中千方百计地找回叉叉……作为一个玩具,胡迪为邦妮所做的这一切,却像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陪伴。
另一面是因孩子的成长而需要学会放手的父母。在《玩具3》的结局中,胡迪和牧羊女分别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前者留下来陪伴小主人,后者成为流浪玩具去闯荡世界。表面上看,是胡迪作为玩具的忠诚,反映的却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依赖。到了《玩具4》,胡迪和牧羊女在“大世界”游乐场中重逢。流浪生涯,使牧羊女变得坚强而独立。她脱下笨重的公主裙,穿上干练的长裤和风衣。受伤的手臂缠上胶带,小小拐杖化作武器,牧羊女灵活又勇敢地穿越一个个障碍,带领胡迪去冒险。数度冒险经历,终于让胡迪明白:随着主人的离开,自己作为玩具的使命已经完成,他不再附属于任何人,而是可以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像牧羊女一样活得精彩,追求自己的幸福。
《包宝宝》
在《玩具4》中,亲子关系只是一种映射。在另外一部影片《包宝宝》中,亲子关系及矛盾冲突则成为明确的主题。《包宝宝》荣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时长不足8分钟的短片,由加拿大华裔石之予执导,反映的是加拿大华人移民的家庭生活,充满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包宝宝》用象征的手法描述了一种近于畸形的母爱:父亲工作繁忙,母亲作为全职主妇忙于打理家庭,唯一的慰藉都寄托在意外出现的小包子身上。“捧在掌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成为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包宝宝”的得名由此而来,也寓意着父母眼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母亲在陪伴小包子长大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无比的幸福,然而她心中的溺爱、焦虑,也随着小包子的成长与日俱增。小包子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隐私和生活。妈妈过度的关爱、强烈的控制欲,使小包子想要逃离。当成年的小包子要搬离家庭独立生活时,母子发生了剧烈的冲突。绝望的母亲情急之下,将小包子一口吞下,而后在追悔莫及的噩梦中惊醒。影片的最后,儿子主动回家探望父母,一家人终于围坐在餐桌旁。暖黄色的色调,渲染出大团圆式的温馨结局。影片以母亲一个人做包子开头,用全家人一起包包子收尾。影片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家人团聚,以包容与理解来化解亲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与《包宝宝》中的母亲一样,在《玩具》系列前三部中,胡迪也会因自卑和嫉妒而缺乏安全感,时刻安慰自己是主人安迪最喜欢的玩具,却随时都在担心被别的玩具替代。《玩具4》,则描述了他的成长。胡迪原本深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就是照顾主人,牧羊女的变化与他们的重逢,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在牧羊女的鼓舞和巴斯的承诺下,胡迪选择主动离开已经不再需要自己的邦妮,去追求幸福生活。可以说,分离使胡迪踏上了探索“人生”意义的新征程。
《包宝宝》以儿子的探视化解冲突,《玩具4》则用胡迪的出走解决矛盾。两种看似不同的手法,却都反映了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这一背景下,空巢家庭与日俱增所带来的问题。随着子女的长大离开,父母难免会有依依不舍、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焦虑的化解,不仅需要子女的主动探视和亲情的包容,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在陪同孩子的同时,学会自身的成长。
(作者陈海燕、王心怡均系西南石油大学教授)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