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古鉴今,砥砺前进
——话剧《甲午祭》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8年7月10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甲午祭》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和话剧《甲午祭》主创人员聚焦作品优长和不足畅所欲言,交流互鉴。
“中国觉醒自今日始。”话剧《甲午祭》通过描绘日本击沉中国“高升号”到《马关条约》签订这一历史时期,引导观众反省过去,明晰当下并以史为鉴。该剧由山西省话剧院倾力打造,于2017年在太原首演。
深入刻画,充实人物
多数与会专家都围绕着《甲午祭》的人物塑造建言献策。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一级编剧欧阳逸冰率先发言,他认为,“修改之前要先明确这部剧好在何处,不能把优点改没了。”他在肯定了该剧对甲午风云新的阐释以及演员的表演张力的同时,也指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刻画方面还能更进一步,尤其是剧中重要人物李鸿章,既要融入时代背景,也要结合对他的历史评价;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可推卸他在甲午战败中的责任,当下需要的不是一个符号化的李鸿章,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李鸿章。
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汪守德指出,话剧《甲午祭》是历史题材,所以要在人物刻画上下更大功夫,要根据历史事实和对他的评价来客观展现李鸿章的“功”与“过”,从而展现他的复杂性,他建议应尽力表现出他既经营水师又贪腐的特点。《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部主编杨晓华也在发言中指出,历史上的李鸿章极其复杂,剧中对李鸿章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呈现还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查明哲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入手提出建议,指出当前剧中对慈禧、李鸿章等人物的塑造在甲午这个厚重的背景下略显单薄,可以联系时代进一步深挖这些角色的行为逻辑。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甲午祭》啃了一块硬骨头,在题材、创作上都进行了大创新。”但对于慈禧、伊藤博文等角色的塑造需要加强。如慈禧动用海军经费为自己修园子的动机交代不够,没有体现出她政治家的一面,而对伊藤博文等日方人物的塑造还应进一步艺术化。
与会专家还多指出“中国觉醒自今日始”可谓是《甲午祭》的“戏眼”,对塑造人物有重要作用。仲呈祥表示,虽然史料记载“中国觉醒自今日始”是李鸿章说的,但在剧中不一定由李鸿章提出,需考虑此处是否与他的人物塑造有所出入,希望在日后创作中进一步调整。
还原历史,完善情节
在研讨中,与会专家还就《甲午祭》的历史感营造、情节设定等提出建议。在空政电视艺术中心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王俭看来,《甲午祭》将思想性与戏剧性、当代感很好结合起来,全剧既深刻又灵动,这既是优势也是需要注重的地方。现在该剧更多是站在今人视角,从对历史反思的角度去呈现剧情,借古人之口直诉今人之事,“现代感”略强。在进一步加工修改提高中,需要深挖甲午的历史细节,体现历史的厚重感,把这部剧“压一压”,让人物和历史环境融为一体,让观众在观看中进行更多思考,引起更大共鸣。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指出,该剧的一些故事冲突还能进一步加强。此外,还应设置更多情节体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如封建社会的森严制度与腐朽,官员只对皇上负责,士兵只为粮饷打仗,百姓大多愚昧麻木等等病态现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导演吴朱红也表示当时清朝的腐败不堪是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甲午祭》现在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多是通过台词体现出来,不够突出,应用更多情节、史实加以展现。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吴彤在发言中表示,当前《甲午祭》的剧情整体特别紧张和悲怆,可以考虑加入一些环节舒缓一下节奏,让紧张感放松一些。此外,她还指出伊藤博文和伊东佑亨讨论局势时论证过多,语言过于书面化,有比较明显的说理和说教痕迹,应修改得口语化一些。
细节打磨,精心雕琢
研讨中,与会专家还对表演、舞台呈现等细节进行了探讨。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李法曾指出慈禧、光绪、李鸿章等重要人物已经有较高的表演完成度,但是在一些内心戏方面表现有待提升。如光绪在听到战败赔款时的表现过于平淡,少了思考、判断的过程。此外,清军练兵等大场面的群体表演也有改进空间,动作可更美观、更整齐。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级导演钟浩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总监、一级编剧李亭先后指出演员在舞台上的肢体表演并不是强项,并就如何在表演中“扬长避短”提出了建议。如在丁汝昌祭奠将士时,给他递酒的士兵的动作,可以简化,但又要通过强化动作训练,突显其性格特点。
此外,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耀辉表示,《甲午祭》的舞美设计偏写实,在进一步调整时,灯光的使用可以自然一些,整体风格可以偏写意一些。
研讨会最后,山西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山西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贺建平先后发言,对参会专家表示了感谢,并表示将以此研讨会为契机,吸取意见建议并进一步提高,努力将《甲午祭》打造成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