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话剧《开炉》:一曲普通人的抗日壮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话剧《开炉》:一曲普通人的抗日壮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08-06 14:4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究员、一级导演 吴朱红

  舞台正中,一座巨大的铁炉造型斑驳隐约,似实而虚,气势夺人;象征又写实的布景当中,人物去来的离奇踪影、地域和年代的传奇色彩亦真亦幻——英雄情结、侠肝义胆、热血奔腾,都十分令人惊羡,使得《开炉》这个抗战故事跳出了烽火硝烟而直入民间百姓当中。一个奇女子,三个师兄弟,一座铁炉,众多赤诚心……植根于黑土地,沉浸在历史的尘埃里,淳厚而豪迈。

  女掌柜冯淑玉,一个情义智勇的新女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独立自强,也不同于以往舞台上的巾帼形象,她集聪慧、美丽、个性于一身,刚柔相济又智勇双全。在中国话剧110年的人物画廊里,她独特、鲜明而罕见,因而迅速伫立于舞台之上。《开炉》为话剧舞台贡献了一个崭新的新女性形象,又有强烈的戏剧性贯穿始终。

话剧《开炉》:一曲普通人的抗日壮歌

话剧《开炉》剧照

  全剧从立意到内容都充盈着激昂和正气,历史与时代的烈火与铁骨,既是恢弘的史诗,又有岁月的悠远。往昔市井风情的行色匆匆,曾经的屈辱与沧桑,尽显于冯二孩的叙说,以相声代言,用独白倾诉,半生飘摇,国恨家仇,无不含泪泣血。小人物的寻常和平庸,更易共鸣和理解,超越了与生俱来的懦弱,终于痛快淋漓的时候,便使一个人的重生格外强大。男女主人公流离失所,在情感精神双重的伤痛里仍坚守大义,大战之前、风雨之际,片刻的温情方显珍稀而柔软。普通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因为自发自觉而更加昂扬,也因此,观者有了更多的期待,关于张驰有序的节奏、关于清晰可鉴的人物……

  正如所有剧本主旨和剧中人物都需要明确的定位,任何定位上的模糊含混,都可能导致人物语言行动的互相矛盾或影响到人物关系及剧情的发展。《开炉》中的老三罗铁杠,这个人物的定位尚有需要商榷的地方。比如,他告发工友藏炸弹这个事件,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全剧开始交待,罗铁杠与小野工长一起发现了炸弹,帮助日本人抓到了参加抗联的工友;之后又说是小野上交了炸弹。再后来,他在家破人亡的惨剧面前大彻大悟“在小鬼子眼里,中国人的命一文不值啊!”忽然的觉醒和担当,显得匆忙而轻易,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巨大转变更需要理由和铺垫。他如何有了天大的勇气和胆量以及只身炸火车的谋略和能力?或许他是无意而为,但是被日本人利用、嫁祸,被同胞误解、责难,而他的怯懦、苟安,又让他有口难言、委曲求全。

  如此,人性的弱点、情势的复杂、生活的真实、斗争的残酷,可以得到一定的映射和观照,更有助于主题主旨的表达开掘和提升。全剧结尾,工友就义,其他弟兄全都决心赴死的时候,只有铁杠瘫倒在地上,假设此时,有那么一双手,把他拉起来,他也籍此站起来、站直了,这将是一个多么有力量、有仪式感的时刻!这一双手,拉出了曾经的兄弟情谊、危难中的中华精神,拉起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坚强脊梁!这个时刻或许可以成为一个高潮。具体的处理,比如加一个车台,把就义的工友推出来;或者将兄弟几人和工友两组人,用造型、用形体语言互相遥望,如此,舍生取义、群情振奋、英勇壮烈的高潮便呼之欲出了。《开炉》以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和传奇壮烈的剧情讴歌了普通中国人的民族情怀,小人物的大义更显壮大。

  经验表明,舞台的一切仍需要回到原点、回到剧本,明晰人物的身世性格,厘清人物的命运走向,有效地连接起人物的内心及其行动,将声情并茂的叙说转化为生动有机的舞台行动和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赋予台词动作性,让喜怒哀乐皆成文章。每一次创作都如旅行,出发归来,终点又回到起点,重拾起作为根基的剧本,找寻戏剧的本源,那里总有一种东西,与创作者的心声遥相呼应。(吴朱红)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见天日》:构建面向未来的历史共识

  • 《浪浪山小妖怪》:“无名之辈”的挣扎让位于英雄套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