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歌颂了真挚、忠贞的爱情,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不懈追求。古往今来,相关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感动着一代代人。5月6日、7日,民族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京首演,以“相识”“相送”“相会”“相伴”等四幕,将这个脍炙人口的爱情悲剧演绎得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民族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历时6个月精心创排。它不只着眼于讲述故事,而是注重挖掘深层的内心世界,以舞蹈本体来阐释人物情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难忘的视听盛宴。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怀有敬畏之心、践行工匠精神,对剧本精心打磨,对表演仔细推敲,对舞美反复斟酌,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合理创新。
首先,为何要创排这一题材的舞剧?总监制胡淮北表示:“《梁祝》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足以打动人心。文本中现实与魔幻的叙述,适合充分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身体语言,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舞蹈本体的特点和风格。”艺术总监庞丹也认为,《梁祝》故事中的浪漫爱情、矛盾冲突、时空交错等,赋予人们丰富的审美想象、创作空间,比较适合舞剧题材。
其次,怎样以舞剧形式来再现经典?故事框架上,该剧尝试采用一种意境化的结构,以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更符合中国古典舞的表达方式。编创过程中,在探索动作表达更多可能性的同时,坚持把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动律作为创作原点,大量选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元素,充满中国味道和东方神韵。创作手法上,做到了虚实结合。月光、落叶、幻觉等的融入,让人眼前一亮。音乐方面,保留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符号,同时集合了民乐、交响乐、电子、人声等多种元素。
首演结束后,民族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主创团队接受了光明网记者的采访,畅谈创作心得。
艺术总监庞丹指出:“今天,古典舞还是一种相对小众的艺术,怎样抵达更多观众?除了对传统的继承,还必须推陈出新,才能更有生命力。从业者要有信心和作为,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把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和价值,积极传递给社会。通过这部舞剧,我们其实正是在探索创新。”总导演、编剧李恒达表示,该剧从构思到创作,经历了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改了一百多版,终于成就经典。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创作期间,我们也在不停地修改和调整,自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就像写文章一样,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精心打造的作品,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
执行导演黄佳园坦言:“不管什么时代,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向往和追随,都是一致的。《梁祝》家喻户晓,但越是熟悉的内容,创作难度往往越大。今天,我们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抒发这样一种情感,怎样让观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据介绍,题材确定之后,在创排实践中,主创们一直在讨论,究竟什么是新?最终,该剧在结构上有所打破和提炼,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对中国古典舞语汇的用与变、破与留,也力求有一些独到之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群舞演员,都是大二的学生。通过排练,可以实现课堂与舞台的过渡和衔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