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级音乐设计。主要代表作有《戏魂》《西施与伍员》《保婴记》《邵江海》等。作品多次获省戏剧会演优秀音乐设计奖,其中《戏魂》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邵江海》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精品工程提名奖、07文华大奖,个人获文华优秀音乐设计奖。
【创作感悟】
《保婴记》属于家庭式的剧目,民间色彩浓厚,相比一些宫廷大戏来说,其中音乐的部分以“清淡”为主,运用曲牌唱腔和小调子展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芗剧剧种的特色和风格,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为《保婴记》把脉开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完善,精益求精。
好剧要往细里抓,往深里挖
——访芗剧《保婴记》作曲江松明
作者:李姝昱
著名作曲家江松明和芗剧《保婴记》的缘分颇深。从《保婴记》首次搬上舞台至今,他一共写了六稿音乐,付出了大量心血。每次坐在剧场看演出,他都会习惯性地琢磨,当前的音乐还有哪些不足,怎样和全剧配合得更协调,怎样更好地渲染主题,怎样在增加辨识度的同时又不显得突兀?
在江松明看来,音乐是戏曲的灵魂、剧种的象征,是分辨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一部戏里面,唱腔很重要。演员用唱腔来传情达意,为观众讲故事。唱词的结构、语汇、押韵,包括谚语、俚语等,都跟音乐息息相关。这些特殊的语言所衍生出来的曲调,形成了相应的音乐风格。这种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造就了一个剧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唱腔和音乐其实就是一个整体。”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在长期以来的舞台艺术演出实践中,音乐普遍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相比之下,眼睛能直接感受到的表演、舞美等,则更受关注,相关研究和打磨也更多。
具体到芗剧《保婴记》,“因为是一部家庭小剧,主要风格是家长里短,没有那种大的争斗场面、战争场面,故之前的音乐比较简单,特别是乐队构成,编制比较小。”江松明表示,2014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以来,《保婴记》的音乐面貌焕然一新。几稿修改下来,音乐分量逐渐加重,音乐细节精雕细琢。例如,乐器使用方面,放弃了与乐队演奏不太和谐的京剧板鼓,改用本剧种的开孔竹筒,并进一步制作出合用的多音竹筒鼓,有效增强了打击乐的表现力。同时,联系剧种的音乐语言,让音乐的四大件和一些弹奏乐器有机结合,既收到了良好的剧场效果,又适当突出了剧种特色。
“今年3月获评滚动资助项目后,我们更是坚定了‘改得更好’的信心和决心。5月至今,国家艺术基金两次组织专家团队为《保婴记》把脉会诊。音乐方面,有专家提出虚实风格应该统一,注重各处细节刻画。”江松明介绍,《保婴记》中涉及狗叫、鸡鸣、马蹄声、婴儿哭声等多种音效,最初只有马蹄声是虚拟的,其他都是真实录音。后来,主创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对马蹄声做了拟真处理,使其有了远近、急缓等变化,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主题音乐婴儿哭声也在原有基础上,处理得更为细腻,真正做到了触动人心。
“最初,剧情发展到这里时,我们觉得只要给观众有马在跑、婴儿在哭的感觉就行了,很少注意到虚实、变化等音效。在一些细节方面比较潦草,觉得没有那么重要。”江松明坦言,经过几次修改,主创团队的思路慢慢打开,开始主动把剧往细里抓,往深里挖。“演一部戏,绝不只是讲一个故事这么简单。每个动作、每句台词、每段音乐其实都有讲究。在演出视觉、听觉效果之外,还有更深的内涵。”他表示,国家艺术基金的这种积极引导意义重大。“艺无止境。一个剧种哪怕再成熟,一部作品哪怕再经典,必定还有提升空间。一部经得起观众挑剔和审视的好戏,一定是天长日久打磨出来的。这一过程,离不开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行动,也需要国家艺术基金来做坚实的后盾。”(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