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八女投江》能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已经说明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可见,该剧的主创团队是各艺术类别的佼佼者。特别是以舞剧的形式表现红色题材,从舞蹈到舞美、音乐都能够综合在一个“点”,能够表达出主创的创作意图,辽芭也很有实力。芭蕾舞是世界通用语言,为使这个剧目既达到中国舞剧的高峰,并能去国际上交流,作为同行我想谈一点我的想法,仅供参考。
第一、要加强规定情境下场景的营造和舞蹈的表达。刚才编导谈到,《八女投江》更多的还是儿女情长,从人性最基本的层面上写出的一个故事。这是现实,没有更多的故事让我们去挖掘,不能过度虚构。因此,该剧的上半场,基本上矛盾没有进入,主要是表现八位抗联女战士的人物关系及青春、乐观和情感,即恋人的关系、夫妻的关系、父女的关系以及战士情绪的舞蹈。直到朝鲜族女战士回忆家乡,鬼子炸死老百姓,才有了一个矛盾点,但还是人物情感背景的交代。因此,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剧”的成分,更要强化规定情境,把抗日的艰难感营造出来,将恶劣的自然与斗争环境作为八位女战士叙事、抒情的矛盾对立面,在此情境下去交代女战士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可强化一点“剧”的成分。
下半场,要紧紧抓住“西征”的规定情境,在此规定情境下去进行舞蹈的编创,以表现八位女战士的情感矛盾,推动剧情的发展。例如,将下半场主要剧情的表现,聚焦在西征途中这一特定情境下发生。八位女战士之所以投江,是因为走到了尽头,“走”是主要舞蹈动律也是规定情境。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可以战士群像的“走”的舞蹈为背景,“走”的过程有三段:第一段是展现战士必胜信念的“走”,第二段是杵着棍子艰难地“走”,第三段是精疲力尽步入绝境的“走”,这样,不仅能表现时空的流逝,还能找到不同的情境下舞蹈的不同表现方式和叙述语言。
第二、加强舞剧中舞蹈动作语言的精准表达,要做到按人物个性情感的不同去进行编排,强化人物动作语言的个性色彩。举两个例子,比如说一场的三段双人舞,表现了三组人物关系,即恋人、夫妻、父女。现在,这三段双人舞从编排来看有同质化倾向,没有太大区别。我觉得依据三组人物关系,在动作的编排上要拉开距离,特别是第二段夫妻情感的双人舞,无论从律动上还是形态上应跟第一段双人舞有明显区别,动作语言要从“武”转变为“文”,要充分发挥“足尖”的表现功能,找到独特的舞蹈动作语言,使这段双人舞不仅有个性色彩还能感动观众。再则,第三段双人舞运用了东北秧歌,应抓住这一动作元素,将父女情感融入动作语言的编排中,也会更具个性色彩。另外,打死叛徒的那个女孩的情感表现,也是精准表达不够,不能跟失去亲人的情感表现一样,编排要不同,处理也应更深刻点。这本是个戏剧点,不仅要表现女战士情感的纠结,更要表现女战士的坚定信念。因此,在舞蹈的编排处理上要考究,现在处理得太一般。同时,还要抓住这个戏剧点,把人物的情感矛盾推向极致,并通过冷云及众女战士的出现,把痛苦憋回去,表现对党的信任、对信仰的坚定,以升华主题立意。
第三、要在现有情感的表达基础上强化八位女演员的“战士”形象。一是要把八位女战士融入到男战士的群像中,是抗联战士的群体,不能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要把她们融入到整个战斗和牺牲中,你在艰难她们也在艰难,你在战斗她们也在战斗,最后她们出来保护大部队,这样,“八女”除了情感的一面还有“战士”的一面,八个女孩的形象才更加突出。现在好像男战士和女战士是在两个空间表演。另外,冷云这个人物作为“八女”里主要的领头人,也是全剧的主要人物,在表现上还有空间。
第四、既是芭蕾舞剧,芭蕾的动作语言应更丰富,特别是女演员足尖的动作,还有开拓的空间。比如说朝鲜舞怎么跟足尖结合在一块,这个应该是蛮难的,但是如果开拓出来就是一个创新。现在在芭蕾动作语言的编排上还简单了一点,应再强化。我只是希望能够开拓出一些既有民族性的动作元素又能丰富芭蕾语言并具有很好的表现功能,这样价值更大。这是我的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光明网记者胡晓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