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在北京、南京、大连、成都、宁波、敦煌、乌鲁木齐等城市和香港、澳门地区陆续展开,对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项目中遴选出的滚动资助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巡展期间,主办方邀请专家、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和作品内容等方面展开评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艺术的文化建构和价值引导,搭建交流思想和展示学习的平台。现将青岛站研讨会专家发言摘录如下:
在内容、形式和技艺三个层面的突破
宋文京(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好的艺术品,需要具有三样东西,内容要为王,形式要至上,技艺又要精美,缺一不可。从内容上看,这次参加展览的青年艺术工作者们都很关注现代生活,关注当下,包括对农民、工人,对技艺传承,当你看到这些题材,觉得这就是当今的世界和当今的中国,所以这次展览在题材和内容上做得非常好,就是“画得对”。
在“画得好”这个层面,也就是从艺术品质和艺术的自由发挥这个角度来看,题材并没有捆住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想象力,作品在多样化呈现方面有独特的语言。比如边小强《大禹治水》这个作品,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是没有陷入技术主义。
除了画得对与画得好以外,还有“画得精”的问题,即作品能不能耐琢磨,是不是制作精良。今天看到的一些作品,比如一些首饰、玻璃、陶瓷、器皿的制作,就很有精细度。总而言之,这次展览中的艺术作品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看,都有创新和突破。
让青年学子摆脱束缚,打开思路
李宏文(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我从事艺术教育,有二十多年的教师历程。我感到这些年来,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画画了,其实作为年轻人,他们更有朝气,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应该比我们更有思路,比我们更能放得开,但反而无形当中好像有很多东西在拘束他们。
看了今天这个展览以后,觉得这些青年艺术家在绘画方面,不管技法上、理念上,都反映得非常轻松,所以我希望能够把这些东西带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在创作上更好地发挥。
加大非遗保护传承的力度,从高校入手培养传承人
任雪玲(青岛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次展览涵盖的非遗作品比较多,像琉璃艺术等,这些作品在选题、材质、工艺、造型、色彩上都有新的发展。作品有非常重要的新元素注入,给非遗传承增加了新思路,让非遗产品进一步适应现代市场,这也是对非遗最好的一种保护途径。
非遗作品在创作时可能受到非常多的条件限制,所以我认为青年艺术基金对非遗的资助力度应该更大一些,对青年艺术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资助,应该有一个大的方向。
青年艺术人才要有社会担当要能深入生活
于 宁(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青年人才要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生活的表现能力。看了这些作品,有表现农民工的、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鼓浪屿的、也有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题材上非常丰富。
很多作品有很强的形式感,尤其像青年人,在提高艺术修养方面,也是不断跟进的。这些作品涵盖面非常广,既体现了时尚,也体现了一种民族的传承。很多作品的手法也是非常多样,真正体现了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
(光明网记者产娟娟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