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传承文化,培育艺术后备人才
张兴来(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
作为一名美术馆从业者,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展览。
首先,它的范围比较广,作品不是单一领域的,而是涵盖了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因此,这个巡展的对受众来说意义不同,可以吸引不同爱好的青年人。
第二,所有的作品都出自青年,作者都是70年代以后的、大部分是8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为什么这个展览面对青年?实际上这是从国家层面对艺术后备人才的挖掘、培养。这个展览从战略意义上为今后中国文化、中国美术的传承,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三,我认为这个展览的影响力会很大。举办一个展览肯定要考虑受众。一个受众只有几千人的展览和一个受众达到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展览,影响力肯定是不同的。听说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计划去香港、敦煌等地方举办,它不仅将对年轻的艺术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还对年轻的观众也有教育意义,不仅是美的意义,还有正能量的导向作用,很多作品都是以歌颂祖国、歌颂中华民族为主题,它的影响肯定不一般。由此,从国家艺术基金的角度举办艺术巡展,或许在眼前没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我相信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随着国家艺术基金不断地优化改进,这个项目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对中国青年艺术人才的建设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
金田(江苏省美协副主席)
对于国家艺术基金的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我们要赞扬它,但也不能光讲好话,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提出来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改进。
从学术的角度上,巡展的题目很好,叫“新视界”,就是要有新的视野,有“起点”的意思。创作上,国画、油画,包括音乐,都存在一个问题:过去我们讲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并以此为标准,然而结果却是并没有什么创新,甚至有时还不如传统。反过来讲,一些当代的作品,创新的面更多,但你又会发现他似乎跟传统也没有什么关联。所以,我认为,对创作者来说,特别是年轻的艺术家,不要把传统和创新对立起来,而要百花齐放,喜欢古典的人,就把古典做好;喜欢创新的人,就要有“打破”的精神。不过,现在大部分人做的事情是不伦不类,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从创作队伍来看,我希望创新的艺术家能够更多一些。相对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美术发展,我们还是比较保守,大部分人在传统上跳不出来。从美术馆的角度来看,观众其实更愿意看到一些稀奇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眼光老是放在那些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爱好者身上,这样的展览往往开幕式热一下,后面来看展览的人就少了。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应该面向大众,即便没有一点美术常识的人也没有关系,只要能把大众吸引进来,就是工作做得好的美术馆。过去的美术馆往往以画家和艺术家为中心,如今美术馆已经是公共服务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各个美术馆都需要思考如何做好公共服务、公共教育。这不仅是美术馆的职责,还牵扯到国家的教育层面,如果各地教育部门的领导没有意识,没有强制性地让孩子们来参观,比如每年至少要由美术老师带队到美术馆来几次,那美术馆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的过程还是蛮艰巨的。但是这个空间非常大,要靠大家支持,互相慢慢地推进。
关于如何定位青年辩证的省思
丁亚雷(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主任、教授)
如何定位青年,如何定位青年艺术家?这是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比如国家艺术基金将45岁设置为一道坎,45岁以下是青年,45岁以上则不算青年。我觉得不该从年龄上来划分。如何去判断一个艺术家是否是一个青年艺术家,这个问题虽然复杂,但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国家青年艺术人才培养,牵扯到一个核心概念——我们如何定位青年,如何定位青年艺术家。
有人说现在中国处于青春缺失的状态,所以,国家艺术基金在面对青年时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重新唤起我们曾经有过的青春。国家在面向青年设定扶持计划的时候,需要重点思考一个理念:国家艺术基金要把青年人扶持到什么状态,要通过他的作品呈现出什么状态?通过他们作品,要展现真正青春气息,而不是和全国美展差不多,把作者名字遮住甚至看不出创作者的年龄,给人一副老画家的感觉,这便和国家艺术基金的初宗脱节了。
所以,国家艺术基金要把青年的定位弄清楚,要明确,而不是简单地在年龄上设置一个45岁的坎儿,这种省事的做法会模糊青年的边界,牺牲掉一些理念。
具体到展览中的作品,巡展每到一个地方都应结合当地的特点,把当地受到扶持的作品进行展览,但要体现一个“新”,一定要和国家美展或者其他层面的展览有不一样的朝气,才是它的意义所在。
国家艺术基金改变了艺术生态
叶康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教授)
国家艺术基金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看完这次青年项目的展览,我感觉它确实做到了“以优秀的作品感染人”。青年人的特点就是有创造力,而且也敢于尝试。但新奇和创新的创造并不一定都是好的东西,所以国家艺术基金的展览可以给我们两方面的作用,既可以从他们的作品里面汲取到有用的东西,又可以及时发现缺点,及时地去避免一些不好的东西,及时纠正。
国家艺术基金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艺术创作者的创造积极性。我有一个学油画的朋友,前些年毕业后到高职院校工作,基本上处于混日子的状态。但国家艺术基金设立后,这几年他突然就回归到创作。他说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要参加全国青年美展,甚至经常画画画到半夜。这三年中,他一直在努力,把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作为奋斗目标。他天天都在画画,虽然一直没能入选,但进步真的很大。我感觉国家艺术基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艺术生态,净化了学术生态。
在高校里,报课题、评职称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但这只适合专门做理论的人,因为大部分人只能创作,不善于理论研究。在国家艺术基金尚未成立的时候,大家只能报国家社科、教育部的课题,这些属于研究型的课题,做出来的成果大部分不尽人意。如今有了国家艺术基金,好多人可以走国家艺术基金、省艺术基金的路子,可以不再报学术的课题。最关键的是,让做学术的人去做学术,搞创作的专门搞创作,净化了学术的生态。
国家艺术基金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沈洁(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艺术新视界巡展从国家层面体现了我国青年艺术整体的良好创作态势和创作实力,显示出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人才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我们作为为青年艺术家工作的服务者也充满了信心。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青年是一个黄金时期,艺术视野更加得宽广,艺术感悟愈发通透,艺术创作力也日益勃发,青年艺术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思想,并且不断地成熟、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但艺术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需要各方的帮助、扶持。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人才专项资助,就是为青年艺术家及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加快了对青年艺术家的培养,更好地为他们的成长、交流创造条件。
我们青年艺术家协会是在2016年5月成立的,是全国首家青年艺术家协会,协会会员也是在45岁以下,在本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艺术门类的青年艺术家,我们也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机会,比如举办艺术周、艺术沙龙,或不定期组织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采风、举办展览,为他们交流、展示、学习、创作提供空间、条件和机会。今天我们在现场也看到了我们协会会员的作品,我们青美协也会积极配合国家艺术基金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为江苏文艺发展,为社会的青年文艺做一些积极的努力。
推陈出新,开拓艺术新视界
翟明帅(参展艺术家)
国家艺术基金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它的出现对年轻艺术家的助力是非常显著的。作为一个青年艺术家,在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验收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些体会,希望跟各位领导、专家汇报,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多批评。
第一,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要回归传统、出新意、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个口号,要落实到每一件作品上面。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我的作品吸收了传统的东西,工笔的填线、勾勒,我的手法是非常传统的,传统里面如何出新,这是非常难的话题。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吸收了水彩、油画的一些特点,将整个作品的面貌和构图方式进行融合。我觉得传统和现代需要一个恰当的契合度,如果传统太多,则画出来就是一个古画而已,如果完全拿来主义也不行。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度,需要根植于我们文化传统里面的思想传统,这比画面继承的传统更重要,因为思想传承是有文化有深度的,比具像的作品要更重要。
第二,要唤醒大家的环保意识,歌颂大好河山,传播正能量。眼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环保问题,艺术家也不能例外。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环境的关注,有人选择画污染,画环境如何被破坏了,而我则想选择正能量的形式。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画家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绘画的方式、用正能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祖国这么美,就不忍心污染环境了。
第三,加强宣传推广,共创互赢多赢。参展艺术家作为项目主体,通过申请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逐渐地对国家艺术基金这一新生事物有了了解。但是,还有很多人并却不了解它。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宣传它、推广它。
第四,在作品的创作方面,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的西化倾向比较重。中国的文化是有根基的,而且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何能够真正地推陈出新,是所有中国有文化信仰、有文化传统、有文化理想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青年有很积极的一面,很富于创作,思想很活跃。国家艺术基金的青年人才项目,很好地引领了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又会发挥他的能量,去影响和关照其他人,这种链式的影响非常可取。
借助艺术基金的契机提升创作生命力
蒯连会(江苏省美术馆创作中心)
关于国家艺术基金对青年艺术人才的推动与扶持,我想作为艺术家切实地谈两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国家艺术基金对我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创作思路上,不再是最初的一对一的题材表现,不再是一瞬间完成一个作品,而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进行中不断深化主题。借助项目,我完成自己的展览和画册的出版,同时还创作了影像作品。所以说,项目对创作者的推动,并不仅仅停留于资金资助,而是提供一个契机,让艺术家在艺术的思考上有了推动和助力。
第二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后,青年艺术家要好好珍惜机会,认真完成自己的作品,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对艺术创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创作生命力,要有不断自我否定和重新开始的能力。
第三点,艺术家认清技术跟艺术之间的关系、生活跟艺术之间的关系,如果对这些概念不能清晰地自我界定的话,在创作的方向上就可能背道而驰,甚至是越努力问题越大。
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不是一瞬间的事,它是你跟自己不断的接力赛,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对生活、艺术的各种概念都要不停地思考,甚至不停地推翻,重新去审视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和自己所抱有的偏见,这是艺术家维护创作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自己的意识里强化这个概念,在艺术上才会有所坚持,才不至于因外力或某些问题而停滞不前,甚至停止创作。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更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朱志刚(参展艺术家)
目前,我在宿迁画院进行专职书法创作,而原来我则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十多年,从业余转到专职,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从业余到专业,我一直坚持学习书法。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就书法而言,不能楷书、行书、隶篆都学,我觉得要精要专,所以以魏碑为主。但是练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往下走了,因为书法需要很多其他的书体来滋养,包括文化上的滋养。当时,南艺提出加强功底、拓宽思路,使之可持续发展,并扬长补短,多体并进,相互融通的理念。这个理念对我非常重要,非常及时。
第二,欣赏了全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以后,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就书法而言,大家都是走传统路线,但是要有自己的创作思想,要有能够引领时代的审美。前几年,看老一辈人的作品集,大家普遍的共识是不临帖、不走传统,现在则慢慢回归到传统路线上,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一些艺术家在回归传统路线以后,深挖传统,在继承经典的情况下走出来,经得住时代的考验,被大家所接受,所以笔墨引领时代很重要。现在的年轻书法家,虽创新很多,但真正能走出来的还是那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进行创新的。
第三,艺术新视界巡展走进全国,让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这一点国家艺术基金做得非常好。期待着国家艺术基金能够让年轻的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
让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思想里
李素芳(参展艺术家)
陶艺是中国五千年传统里面历史最悠久的艺术门类之一,对我们这些创作者来说,背负的压力很大,该如何去传承、去创新,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眼下,陶艺的生存土壤越来越好,但是当年还是非常冷清的。所以,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很意外。陶艺极其易碎,申报的时候,我怕运输中作品会碎掉,所以都是我自己送到北京,送到国家艺术基金。基金的韩主任看到后,对我说:“艺术家考虑那么多干嘛,只要做好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我觉得这句话就够了。
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令我很受鼓舞,我的创意能够被专家评选出来,这是对我的一种鼓励,让我觉得我还可以继续往下走。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艺术家往创作里扎得越来越深入。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对我的影响很大,借着这个契机,我将创作的思路进行梳理,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了新的想法,这对我的创作非常有助力。
我也鼓励年轻教师去申报基金,我告诉他们,国家艺术基金不需要词藻华丽,不要堆砌形容词。只要把你的闪光点清晰地展示出来就可以了。因为大家看的是你的作品,而不是来看你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