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宗智
11月7日,电影《日掛中天》如期公映。早在月余之前,该片主演之一辛芷蕾便凭借对“曾美云”一角的深刻诠释,摘得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项,将观众的期待值推向高处。然而,上映之后,影片却延续了文艺片常有的市场“冷感”,口碑更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有人视之为年度杰作,也有人批评其叙事晦涩、节奏沉闷。
一场逃逸
从故事内容来看,《日掛中天》不是一部适合大众口味的影片。影片借一场逃逸事故撬开人性暗室,映照出人在道德困境中的脆弱与执迷。辛芷蕾饰演的美云与张颂文饰演的葆树,本是一对寻常恋人。一次意外的交通肇事,二人慌乱中逃离现场,命运的航道从此偏转。葆树为保护美云,主动揽下罪责,身陷囹圄数年。而在葆树服刑期间,美云却与有妇之夫其峰(冯绍峰饰)产生情感纠葛并意外怀孕。
美云前往孕检的当天,与因病临时出狱的葆树猝然重逢。愧疚如潮水般涌来,美云试图以继续交往来“弥补”背叛,却让两人的生存处境愈发焦灼难解。影片结尾,当葆树将美云塞给他的看病钱悉数归还,决定彻底离开这座缠绕太多痛苦的城市时,赶来送行的美云在情绪失控中,将水果刀刺入他的身体。美云瘫坐在地,而葆树终是踉跄倒下,像一片被风卷走的枯叶。命运从未给他们真正的出口,每一次挣扎,不过是在轮回的牢笼中撞得头破血流。
“对于曾美云此刻的动机,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解释。”该片导演蔡尚君表示。
辛芷蕾则在路演中透露,“那一刻,葆树心里的台词是,我们俩这么多年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啊!就是这份痛,让他俩突然又联结到一起。他俩之前说再多的忏悔,彼此的心都是非常远的。而这一瞬间,他俩的心靠近了一些,就像撕出了一道冰释前嫌的裂痕。”
烈日之下
影片的片名,来自粤剧《紫钗记》唱词中的“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看似光明的正午,实则暗影最深。《日掛中天》里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两个被欲望与命运反复撕扯的普通人。刀锋落下的瞬间,美云眼中映出的不只是倒下的身影,更像是自己无法逃脱的宿命。美云与葆树的悲剧恰恰在于,他们始终在以错误的方式追逐救赎。每一次靠近,都是对伤口的撕扯;每一次逃避,又加深了宿命的烙印。美云与葆树的关系如同被烈日拉长的剪影,越是接近,越显扭曲。
辛芷蕾的表演,无疑是全片的灵魂所在。她以极具控制力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将美云内心的撕裂与执拗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幕的镜头里,她无需台词,仅靠眼神的游移与呼吸的节奏,便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灵魂的崩塌与挣扎。在克制中爆发,在沉默中呐喊,没有歇斯底里,只有泪水滑过伤疤的滞涩与沉重,仿佛灵魂在暗处一寸寸剥落。
“其实我挺心疼美云。”在辛芷蕾眼中,曾美云是个特别想好好生活的女人,非常有韧性,总是寄希望于明天会更好,而生活每次都会出现意外,她却一直没有轻易放弃,直到最后拿起刀的那一刻。为演好这个情感复杂的角色,辛芷蕾调动所有的感受力,进行高强度的情绪输出。拍摄接近杀青时,她整个人几乎处于虚脱状态。
叙事得失
相较于演员堪称惊艳的发挥,《日掛中天》在剧本层面却显得有些力有未逮。影片的叙事始终保持着冷峻的疏离感,拒绝给出任何廉价的解答。导演蔡尚君用他冷静克制的镜头,将南方潮湿的街巷化为一片心理图景,每一帧都弥漫着压抑与躁动。这种作者意志的坚决贯彻,成就了影片独特的艺术气质,却也成为了观众评价两极的根源。
该片的推崇者认为,影片“专注于极致的人物状态和角色关系的内在对抗,导演精准抓住了人性幽微处的裂痕,以近乎残酷的真诚呈现情感创伤的永恒和无解”。而批评者则指出,影片在叙事节奏上过于拖沓,部分情节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窠臼,人物动机在某些关键节点显得模糊不清。
尤其在后半段,当美云与葆树的关系不断在愧疚、依赖、怨恨与扭曲的爱意中循环时,剧本未能提供足够的情感阶梯,让部分观众感到疲惫与疏离。那种刻意维持的“不确定性”,在成就作者风格的同时,也难免牺牲了部分叙事的清晰与张力。(刘宗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