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数智时代中国画创新的炫技与笔墨之争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数智时代中国画创新的炫技与笔墨之争

来源:解放日报2025-10-09 10:39

  作者:李采姣

  

  数智时代中国画创新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炫技”与“笔墨”的辩证关系。

  艺术发展如同基因传递一样,新质之中必含陈迹。先贤所倡导的“借古开今”,正是对传统与创新共生关系的强调,即承续笔墨精髓的终极价值,在于激活其当代生命力。创新的基础绝非无根之木,而在于择取传统圭臬与现代审美需求的有机结合。创作者既要在笔墨传承中淬炼功力,亦要在当下文脉中生发新意。在研习古法过程中讲究正本清源,辨别经典程式中的永恒价值与时代局限;在探索新境时则要立足当下的审美场域,在技法突破中贯注时代精神与个体心性。

  落实到具体的创作实践层面,则需注意三种平衡:即笔墨传统与数智技术的尺度把控;时代共性与艺术个性的分寸掌握;视觉表达与文化意蕴的深度契合。需要警惕的是,切勿将传统精髓简化为笔墨符号堆砌的“伪古风”,或将形式新变异化为无源之水的“伪创新”。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变革和艺术创新,必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法度基础上展开的。譬如师法造化之境,非止于临摹自然之形迹,而在于以传统观物之法提炼心象,亦即古人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变法出新之时,亦非摒弃笔墨根基,而是以现代感受重构笔墨的意境空间。此中真意,恰如古人观剑器之舞而悟草书之道,由此似也能看到艺术精神的古今通变。

  AI技术凭借对海量艺术素材的学习和分析,融入传统绘画已有的表现方式,确实能创作出水墨晕染效果的作品,有些甚至能做到极其精细的程度。单就其成形的中国画作品(仅为图片,并非实物)来看,已基本具备各项要素。但就笔墨意境来探究,尚有很大的差距和进步空间。AI技术基于参数算法生成的作品,是对现有素材中共性元素的获取与总结。艺术的创作灵感与笔墨韵味是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相联系的,这种感性的、偶然的成分不能基于理性逻辑与算法来实现,而AI目前尚不能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中国传统绘画的实践者,面对AI如此迅猛的技术产物,常感无力与无奈,如同当年摄影技术迫使写实绘画转变阵地的情景一样。中国画的未来会是被改造还是被替代?这是每一位中国画创作者必须直面与深思的课题。

  AI技术愈渐成熟,确实已能高度效仿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也能逼真地模拟不同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但冰冷理性的AI终究给不了源于艺术家个体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切感悟,对艺术精微体察的“精神”和“观念”。艺术家瞬间的情感迸发和灵光一闪在纸上留下的痕迹,都是AI生成中国画作品的局限所在。

  新技术的兴起既能推动艺术的发展和变革,也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摄影与绘画的恩怨已是前车之鉴。AI技术与中国画的碰撞与结合,可能为中国画的拓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空间。但换个角度,质疑也随之而来:中国画的核心精神是否会因此被削弱、偏离?即何为“中国画”的边界变得模糊。简言之,这是危机,也蕴含契机。真正的艺术创新必然是技法突破与思想升华的统一体。至于中国画是否会被AI替代,就目前来看,尚无需担心。

  中国画历来重视笔墨技法的千载传承,讲究气韵流动与线描功底。如果只谈变革而忽略根基,不免陷入割裂本源的困境;反之,若固守传统而不求发展,又会落入食古不化的窠臼。以造型手法来论,中国画虽也讲点、面运用,却更看重线的质量与韵律,这与西方绘画体系形成鲜明反差。传统画论早有“骨线肉面”之说,线条承担着勾勒物象精神骨力的重要任务。古代丹青大家无不重视线条之功力,看黄公望笔下的峰峦烟雨,正是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山石林木的万千气象。然而,常有人从西方科学视角来质疑传统绘画水墨所表现的真实性,认为世间本无纯然墨色。殊不知中国先民早在彩陶时代便擅用墨色,及至近代吴昌硕作画更能通过墨分五色之法,使水墨单色演绎出丰富的色彩层次。他以淋漓墨色配以朱红点染牡丹,竟得艳而不俗之妙。这种“离形得似”理念,与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艺术本不应对现实亦步亦趋,追求“气韵生动”的意象美,恰是中国传统艺术最耐人寻味的精神特质。谢赫六法中将“气韵生动”列于其他五法之前,也能看出中国画品评中对感性精神的重视,“骨法用笔”的要求则紧跟其后,足见在中国画中笔墨之要义。如今,以西方艺术之标准来衡量评判东方艺术,可谓谬矣!在千百年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中,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与境界审美,不同于西方绘画对现实事物的描摹,那种炫技的写实方法,在古人那里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东坡语),那种对技术乐此不疲追捧的作品也被斥为“匠气”。这不仅是古人对“形”与“神”关系的看法,更是对“技”(形而下)与“道”(形而上)的辩证认知。炫技与笔墨之道,高下立见。

  

  艺术创新中,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人格素养、生命体悟、情感状态等精神内涵的具象展现,虽然在创作过程中也要借助艺术技巧来完成,但这种“技”与“道”合一于创作者的实践环节,正是理性与感性、具象与抽象的有机结合过程,并非单纯的炫技就能凸显风格。目前AI所生成的中国画,系捕捉创作者的笔墨特点,在参数算法的组合下生成类似的图像式样。受限于素材的丰富程度,AI在反复指令中才能呈现较为接近要求的作品(仅为图片,并非实物),而素材库的匮乏也易使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所生成的“作品”缺乏新意,风格更是无从谈起。千百年来,中国画创作者们在传承中不断探索自我语言,此种突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年复一年的打磨锤炼,更需要文史哲艺的全面积淀。应该明确的是,技术的娴熟只是创作的基本要求,对技术的追捧与炫耀不啻为舍本逐末。

  AI作为工具进入中国画的创作环节,能够极大地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缩短创作周期,拓展新作品面貌的可能性,确实带来了解读和呈现方式的便捷与多样化。但艺术创新的本质,是运用传统媒介表达独特生命体验的过程。纵观中国画史,那些最具感染力的作品往往源于生活积累的微妙感悟,而并非因为用到的材料是绢或是纸、技法是工还是写。新媒介工具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之必然。从长远来看,新媒介工具在时间的推移中也会成为过去式,而中国画艺术始终不变的核心仍然是“笔墨”。

  无论技术、方法、工具这些“枝干”如何更新变化,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根”。中国画中“炫技”与“笔墨”关系的辩证之论,正可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一根本性论断:“笔墨”之核心,不可废。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中秋】“体验式传承”助力中秋传统回归

  • 【网络中国节·中秋】国风潮起携新韵,月华千里映青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