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永东
随着时代变迁,“中秋+国庆”的庆祝方式也悄然经历了一场无声的变革。过去,“中秋+国庆”长假是“人潮式旅游”的代名词,大家忙于在各种标志性景点前打卡,但中秋的月色却在匆忙步履间淡了滋味。然而,随着全国文旅体验的不断升级,各地景点创造出各种深度沉浸的情境,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沉浸体验中感受中秋的传统本色。
如今,中秋的传统场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不论是文旅景区,还是古镇、古街、乡村,乃至城市中的文化街区,都变成了展示中秋韵味的“大舞台”。例如,一些地方举办沉浸式的中秋夜游会,游客可以穿着唐装汉服,提灯走月,参与拜月仪式、猜灯谜、放河灯等传统活动。置身其中的游客们既是一名体验者,还成为了这场大戏中的一个“角色”。这种全身心地参与,远比在拥挤的景点中打卡拍照更能让人体会“团圆、敬天、祈福”的节日文化内核。
值得关注的是,“民宿+”的模式也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体验场景。回想以往,游客中秋出游时常常会在当地购买一些纪念品,但如今许多精品民宿会组织住客一起制作手工月饼、品尝特色家宴,或在庭院中赏月品茗。这种小而美、充满家庭氛围的体验,精准地复刻了中秋所承载的“家”的暖意与团圆感,化解了过度商业化带来的疏离感。游客还可以参与传统花灯、兔儿爷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完成一份充满心意和故事的手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学习和传承。
还有人选择逃离热门景点,转而探索更广阔的领域。其中,乡村旅游就为城市游客体验中秋文化提供了活态载体。中秋的节俗本就扎根于农耕文明,蕴含着庆祝丰收、感恩土地的深厚情感。乡村旅游的兴起,让城市人有机会回到田园,亲身参与秋收、祭拜土谷神等活动。这种在文化原生环境中的切身体验,让节日的文化逻辑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种让外地游客融入当地生活的“主客共享”旅行方式,也让全域旅游的理念落地生根。游客和当地人的生活空间可以交融:游客可以去当地的菜市场采购食材,去社区茶馆听戏,参与市民公园里的中秋活动。这种“像当地人一样生活”的旅行方式,让人体会到的不再是刻意编排的旅游“节目”,而是真实、温暖、更具烟火气的节日氛围。
这些对中秋传统的创新体验方式可以归结为文旅升级带来的“体验式传承”。当一个人在旅途中亲手制作了月饼,在古老的院落里欣赏了一轮圆月,中秋的“味道”就已内化成了他的文化记忆。这种通过亲身体验所建立的情感纽带,相较于口号式的弘扬更为坚实且持久。
那么,“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文旅行业应怎样更好地提供“体验式传承”的消费场景,发现并适应游客对传统文化体验的新需求呢?其实,其中的逻辑并不复杂。一方面,是需求侧驱动:游客(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感官刺激,产生了对文化身份认同、精神慰藉和高质量社交的深层需求。中秋所蕴含的“团圆”“思念”“宁静”“和谐”等情感价值,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给侧改革:文旅行业必须从普通商业消费转向文化消费、体验消费。他们需要深入挖掘本地文脉,将传统节日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计出有内容、有情感、有品位的产品,设计出更多可参与、能体验的场景。
文旅服务升级为传统文化的回归提供了一条现代化的路径。它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式传承”重塑仪式感,通过全域旅游拓展文化承载空间,最终让传统节日从一种模糊的“怀旧情怀”,转变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活的文化”。当传统文化变得有趣、有料、有温度时,其回归可谓水到渠成;当传统文化既展现出古朴韵味又融入时尚元素时,其独特魅力令人流连忘返,年轻人自然会纷纷趋之若鹜。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教授)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