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傅守祥 邹赞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的新书《文坛悟道——我与〈中国艺术报〉二十年》(以下简称《文坛悟道》)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严谨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坚持原文照录并按发表时间排序,集纳了从2003年至2024年这20余年间仲呈祥在《中国艺术报》上发表的百余篇文艺评论及两篇访谈等,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对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理性、创造性解读,对重要文艺现象、文艺规律的辨析,对重要文艺作品和重要艺术家的评说。
《文坛悟道——我与〈中国艺术报〉二十年》
该书内容紧随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密切关注电影、电视剧、戏剧、音乐、舞蹈等门类艺术的前沿成果,是作者最近20余年文艺评论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也是对《中国艺术报》作为文艺专业媒体最近20余年持续推进文艺评论工作的一次生动展示。通读《文坛悟道》,这百余篇文艺评论文章有三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有立场、有原则,二是敢讲真话、敢于批评,三是饱含深情、勇于担当。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文坛悟道》书中,始终坚持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践行文艺的守正创新、培根铸魂。书中不论是对党的相关方针政策的解读,还是对电影、电视剧、戏剧、戏曲等领域的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的评价,包括对文艺批评的标准、文艺批评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反思,都贯穿了作者在最近20余年里从未改变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最高标准,都饱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学理魅力。仲呈祥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立场,注重在约稿、写稿实践中培养自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根,培养自身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定力,不趋时复古,也不随风摇摆,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思维广泛运用于当代文艺批评。
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它长于为历史画像、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传。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仲呈祥不断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艺评论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方法“心系人民、观照现实”,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原则体现批评精神。仲呈祥敢于实事求是、用心用情用功写好文艺评论,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分析,做好宣传推广;对有问题的作品进行直接大胆、有理有据的批评,从而起到以文化人和引领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文艺评论是一种知识“生产”和观点“供给”,更是一种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坛悟道》书中提出,文艺评论家要敢讲真话、敢抒真情、敢求真理,为中华民族强起来作出精神上的贡献;明确反对那种背离培根铸魂宗旨的“庸俗吹捧、阿谀奉承”,反对那种“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反对那种“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反对那种“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等“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的不良倾向,自觉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使命与担当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敢于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表明态度,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亮明立场。
《文坛悟道》书中鲜明提出,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文艺评论的准绳,培根铸魂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历史使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才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以及艺术上的高下优劣,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仲呈祥在《中国艺术报》先后评介了高满堂的电视剧剧作、李莉的戏曲剧作、话剧《活在阳光下》、歌剧《鉴真东渡》、舞剧《东方大港》、音乐剧《亦梦亦真》、京剧《霸王别姬》、电视剧《觉醒年代》《人世间》《破晓东方》《走向共和》《我的阿勒泰》《运河边的人们》及电影《绝地重生》《远去的牧歌》等。在这些评论中,他保持审慎与严谨的态度,同时也对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芽”予以肯定和鼓励,闪烁着温暖宽厚的光芒。他的评论客观见证了新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经历的思潮和成长。
当前,受互联网技术、新媒体等影响,文艺创作与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审美要求、消费与接受习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别令人揪心的是,文艺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文艺批评存在着精神缺失、批评原则和标准混乱、“唯市场马首是瞻”等问题。互联网时代,要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做强内容影响力是不变之根本。《文坛悟道》书中明确提出,在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要摆正导向与市场的位置,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切忌迷失方向,要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做好文艺评论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民族精神提升和艺术鉴赏的公赏力的提升,并慎重对待经典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健康的美感与卓越的思想启迪的和谐统一。
《文坛悟道》书中还特别关注新时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提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总原则,主张不断研究夯实我国文艺评论的自有理论基础,探寻中西文艺批评理论融合、互鉴的科学机理,营造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的文艺评论话语特色。同时,提出构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要追求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即从空间上讲,须让目光再广大一些,才有世界视野;从时间上讲,须再深远一些,才有厚重历史感。两者互补,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即向着诸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注目,向着人类精神的高远境界攀登。这样,才能真正从“高原”到“高峰”,促进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新繁荣。
进入21世纪以来,仲呈祥力倡“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这些观念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鲜明,更在于它们有着现实的根基,捕捉到了文化艺术潮流涌动的气味。这种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面向广大群众的思想理论创造,以鲜明的人文价值立场,与貌似高深实则是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批评划清了界限。
(作者均系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