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精准些、再精准些
--从高考语文上海卷关于《贺老爷的时空门》的阅读理解题谈起
作者:詹丹
偶然看到作家余华的一段谈话,说他虽然跟史铁生关系好,但后来又很少去看望他。因为史铁生的病体每况愈下,知道自己存活的时间不多,所以在争分夺秒地创作他的长篇。而朋友的探望,既让他高兴,也让他为时间的耗损感到十分焦虑。
一些进入人生暮年觉得尚有许多重要的事情有待完成的老人,大概也有近似的焦虑心态吧?当初读蔡小容写的《贺友直“贺老爷”时空门》,我就有这样的感受。最近,这篇散文经过删节处理入选202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作为阅读理解题让考生作答,而教师阅卷的参考答案,总觉得有些似是而非。其暴露的问题,也许正显示了当前语文课堂中开展阅读理解活动的普遍问题,这里特举其中一题来讨论。
原文是从作者保留下的贺友直给她的书信作为切入点展开回忆,行文中也直接引用了信中的一些文字。选入试卷后,命题者把信中的文字移到题干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第10题:以下语段节选自贺友直先生给作者的信,对了解人物有什么帮助?请加以分析。(5分)
“您若来上海,请到寒舍坐坐,我家在上海作协西边百余公尺的一条弄堂里,这条马路上有几家尚可的餐馆,请您吃顿便饭,若能饮的话喝盅孔乙己喜爱的绍兴黄酒,又若落脚在我家近边的酒店,就请您‘过早’吃我家乡的年糕汤或酒酿圆子。”
[注]过早,湖北方言,指吃早餐。蔡小容是湖北宜昌人,贺友直是浙江镇海人。
给出的答案示例是:
书信用词典雅,使用敬辞谦语,体现传统知识分子的谦和有礼;使用作者家乡的方言词,体现了贺老的细致随和。书信为读者了解贺老提供更直接的角度,丰富了对人物的认识。
评分说明:书信语言分析2分,人物特点2分,书信材料的作用1分。
而这一答案示例在阅卷评分时,又进一步加以补充细化为:
就书信语料和人物形象形成的匹配言,“您”“寒舍”等措辞,是表现贺友直的谦虚、谦和、礼貌等;用对方的家乡话“过早”,是表现贺友直的随和、亲切,注重对方的感受;提及孔乙己喜爱的黄酒,是体现贺友直的风趣幽默;对周边餐馆、酒店等环境的介绍,是体现贺友直的细致周到、热情等。
就书信材料的作用言,这是以直观、直接、第一手材料、从新的角度表现人物等。
这样的答案示例和补充细则看上去没毛病,但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似乎又不够精准了。选入试卷的文章虽作了删节,但整体显示的主旨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理解这段书信文字的前提。原文第2自然段在试卷文章中成了第1段,与节选的书信文字形成对照,暗示了这样一个主旨:
九十多岁的画家贺友直先生在上海的小街散步。有人上前招呼:“您是贺先生吧?”他摆手:“对不起,我不认识你。”目不斜视,他走过去了。家人总要替他向人解释,其实无须解释,所有人都认识他,他并不认识所有人。贺宅的电话也常常响起来,什么时间什么人都有,要找贺先生。如果都接待,老先生根本无法存身。所以他的时空门,轻易不打开。
九十多岁的贺老先生有这样的态度,把前来应酬者大多予以回绝,腾出余额不多的时间来做紧要的事也在情理中。
这样,从书信中了解到的贺友直为人特点,确切点说,是贺友直显示给文章作者的为人特点。就像文章开头交代的,他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他的时空门轻易是不打开的。在给作者的私人书信中体现出的热情、亲切和周到等诸多特点,对许多普通人而言未必能感受到。如果我们要把只是相对于文章作者才显出的特定意义,抽象为一种更具普遍意义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为人特点,就未必准确,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局外人的自作多情。否则作者也不会强调,贺友直的时空门“轻易不打开”。而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的一个细节,贺友直接电话的第一句就是“你不要给我打电话来”,免得在应酬中浪费他的时间,就显得格外令人瞩目。
据此,看书信作用给出的答案示例,所谓“直观、直接”等,也同样是一种泛泛之论,没有揭示对于作者而言的特殊意义。因为贺友直怕浪费时间,所以对电话和书信往来等应酬,他基本是持拒绝态度。但偏偏是在这种态度的前提下,他居然主动给作者打电话,还跟她聊了“十来分钟”,特别还主动给作者写信,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这是多么地不同寻常。
有教师认为,试卷的题干中并没有需要回答书信材料的作用指向,命题者把书信作用设为一个得分点,其实是不妥当的,我倒未必认同这一判断。虽然很少有考生想到这个得分点,而提问与答案示例的拟制也缺乏匹配度,乃至有答非所问之嫌疑,但不等于对书信作用的这个点的理解就不重要。恰恰是贺友直对耗费自己生命时间极为“吝啬”,那么,他愿意主动写信给作者邀请她去家里玩,就超越了引用“直观、直接材料”所显示写作学的素材构成的一般作用,使得这种书信交流,成了作者与贺友直之间的具有特殊生命意义的事件。也就是说,贺友直改变自己的习性而主动写信给作者本身,已经显示了作用。
总之,只有揭示出贺友直对于作者“我”的为人特点--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关系,才为我们打开了理解文学作品个性化特点的通道,也把作品中那个无处不在的相对于笔下对象的“我”的存在彰显出来。贺友直对“我”的热情、周到不等于对“我们”的热情、周到,我们基本都是被贺友直的“时空门”屏蔽在外的,揭示这一点多少让我等普通人有一点失落,也让贺老爷的许多粉丝羡慕妒忌恨。但这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贺友直、一个在生命的末梢上依然活得执着、精彩而不猥琐的贺友直。据此来回看阅读题的答案示例和补充细则,其忽视前后文的对比关联,忽视特殊语境的制约,忽视“我”与贺友直的特殊关系,没有揭示贺友直主动发出的书信对于作者来说的别样意味,局限于题干提供的书信文字而直接概括贺友直的为人特点,只能是隔靴搔痒的泛泛之论了。以此要求考生并进而引导教学,很可能把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引入割裂语境的机械套路中去,并以抽象的、教条的人物特点分析来替代对真实的、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理解,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
(附记:本文为2025年8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语文教育评价研讨会”发言稿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