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17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在浙江台州举办民营戏剧创作和发展研讨会。研讨会以“多样生态下的民营戏剧创作”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民营戏剧从业者坦诚交流,直面行业的生存困境,同时探讨如何在逆境中寻求突围与创新。
7月17日,民营戏剧创作和发展研讨会现场。(崔益明/摄)
普遍困境:在生死线上挣扎
“我们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王可然的发言道出了许多与会者的心声。他指出,民营剧团高度依赖市场生存,政府补贴通常仅占年度支出的5%左右,其余95%必须靠票房和商业运营填补。持续的现金流压力成为悬在剧团头顶的利剑,“央华的积累最多只能再支撑一两年,之后怎么办?”王可然的反问引发共鸣。
来自甘肃白银秦韵戏曲传媒演艺有限公司的王兆军描绘了西北地区民营剧团的艰难现状:资金极度匮乏、人才严重短缺且不稳定、市场萎缩导致演出机会少,以及创作观念滞后。“我们的演员大多没有固定合同和社会保障,排练一出原创戏剧面临着编剧、导演、主演等全方面的人才缺口。”王兆军介绍,许多剧团只能临时拼凑人员,演完即散。
即便是一些取得瞩目成绩的剧团,运营压力也无处不在。浙江台州乱弹剧团副团长鲍陈热日前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该评奖改革后首位获此殊荣的民营剧团演员,这是民营戏曲团体发展的历史性突破。鲍陈热坦言,演员们常需“两条腿走路”,在演出传统戏曲之外,还要承接大量歌舞、小品等综艺活动以维持剧团生存。
更令从业者忧心的是,人才的持续流失已成为行业的突出痛点。哲腾(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傅若岩形象地比喻道,民营剧团在与国有院团的竞争中往往只能充当“陪练”的角色,精心培养的人才一旦成名,便可能被国有院团“收割”,或是改行进入影视等其他领域。
创新突围:多元路径寻求生机
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民营剧团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新活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央华戏剧正在进行一场雄心勃勃的跨界实验,目前正在打造的大型综艺节目《江南·十二场欢聚》,旨在挖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戏剧演员。随后,将在综艺的基础上推出同名大型舞台剧,此外,开发相关短剧的计划也已提上日程。他强调,这并不是放弃剧场“转赛道”,而是构建“综艺孵化演员—演员反哺舞台—短剧延续价值”的产业链闭环。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扩大戏剧影响力,核心仍是戏剧的故事内核。
百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与上海一台好戏演艺公司合作的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成为了现象级案例。百越文化总经理龚政嘉透露,该剧成功的秘诀在于启用年轻主创团队、精准定位年轻观众需求,以及颠覆传统的环境式剧场设计,打破了观演界限。该模式近期已在台州椒江成功复刻落地。龚政嘉还透露,公司正计划打造戏曲艺人经纪业务,整合综艺、短剧、舞台剧、直播带货、文创开发等,构建产业生态。
拥抱互联网成为越来越多民营剧团的选择。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表示,剧团积极布局直播,单场线上观众超万人,年轻演员已成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浙江中月婺剧团的胡乒乒分享了“破圈”尝试:通过创新编排,如让婺剧演员与越剧演员同台演出经典剧目《五女拜寿》;结合热点元素,如引入机器狗表演,在抖音创下单场直播超2万人观看、相关视频浏览量数亿的传播效果。“很多人说我把传统‘玩坏了’,但这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关注度和新可能。”胡乒乒认为,在坚守艺术核心的前提下,“出名”是获取商业回报的前提,也是活下去的前提。
坚守核心:创作是永恒的生命线
内容深耕始终是立身之本。尽管在不断探索多样的发展路径,但与会者一致认为,创作质量与艺术追求才是剧团生存发展的根基。
豫剧名家王红丽以小皇后豫剧团32年的历程佐证了内容为王的重要性。该团演出已超9000场,其原创剧目《风雨行宫》被多省剧团移植、《铡刀下的红梅》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这些成功都源于坚持“好听、好看、好玩”的标准,并注重结合时代需求创作。“只要引起百姓共鸣,现代戏同样广受欢迎,经典唱段更能成为传承载体。”王红丽说。
树新风剧团艺术总监、导演顾雷的创作聚焦社会热点和真实生活,追求直击人心的深度。他指出,真正的好戏应在观众灵魂深处留下持久震撼。
上海小韦伯剧团团长申俊磬以他的获奖作品《小花园电话亭》为例,强调现实主义创作需从“小切口”入手。该剧聚焦上海最后一位公用电话亭守护者的故事,通过挖掘普通人身上的城市温情与生命价值,赢得观众共鸣。申俊磬直言,民营剧团的终极目标是创作出“观众愿意掏钱买票”的好戏,这比获奖更具挑战性。
此外,多位与会嘉宾还呼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创作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机制、评奖通道开放、演出场地提供等方面。傅若岩介绍了北京新文艺组织的重要成果——“北京新文艺团体优秀戏剧展演年度榜单”,这是国内唯一专注表彰民营戏剧创作力量的平台,通过设立年度演员、年度编剧、年度剧作等奖项,为行业树立标杆、凝聚信心。
中国戏剧家协会民营戏剧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马晓丽在总结中表示,将持续关注民营剧团发展诉求,搭建交流平台,推动解决共性问题。她高度肯定民营剧团在艰难中坚守、在创新中突围的韧性,指出民营剧团的活力与多样性为中国戏剧生态注入了强劲动力。这场研讨会,既映照出民营剧团在困境中的挣扎,也折射出迸发出的创造力与勃勃生机,为中国戏剧的未来提供了多元而充满希望的注脚。(光明网记者 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