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动画电影因其形式与内容的双重虚拟性,且多从儿童视角观察世界,往往成为探讨议题的媒介。皮克斯年度力作《地球特派员》试图借动画探讨地球与人类孤独这一关乎生命本质的终极命题,却因陷入合家欢的叙事窠臼而功败垂成。这不仅暴露出皮克斯帝国在严肃主题与商业诉求之间的摇摆不定,也为国产动画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镜鉴。
超越孤独:雄心勃勃的框架性主题
影片开篇以人类发射的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旅行者号”为切入点,明确展现其单程奔赴外星文明探索的使命,旨在“证明人类不再孤独”。与之呼应,文末直接点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核心目标,即追寻“我们是否孤独”这一深刻问题。首尾呼应的叙事框架,试图从人类整体与宇宙维度思索“孤独”这一具有生命本体论意味的命题,为影片赋予了浓烈的哲思色彩。
为了匹配这一宏大框架,影片的人物设定也紧扣主题。失去双亲的艾利欧深陷“被抛弃”的精神性孤独;其姑姑在职场压力与独自抚养孩子的双重困境中,承受着孤立无援的社会性孤独;海鲁格族首领之子小格,在父权高压的阴影下,默默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心理性孤独。三个主要人物代表了人类置身孤独的不同处境,与人类代表地球叩问外星文明、摆脱孤独处境的外在框架,形成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对照,提升了影片的价值维度。
作为后现代精神特征的象征,孤独堪称当代普遍弥漫的集体心理顽疾。无论是虚拟社交的“口嗨”,还是可爱风、治愈系等审美风尚的盛行,都可以视作当代人转移孤独感的权宜之计。影片从“地球与人类都无可逃避的孤独”这一难题出发,紧扣当代流行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命脉。如果剧情设定能由此出发,为无可逃避的孤独开出良方,或者提供直面孤独的勇气,即便是慰藉的心灵鸡汤,影片也能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延续皮克斯《寻梦环游记》(2017)的辉煌。
然而,随着剧情不断推进,影片逐渐偏移“孤独”这一主题,不断向迪士尼电影惯用的合家欢模式妥协,导致框架与叙事的失衡,价值内核也随之消解。
代际冲突:虎头蛇尾的结构化叙事
影片的主体结构,采用了迪士尼及好莱坞电影常见的代际冲突模式。以艾利欧和小格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未能达到以姑姑和爸爸为代表的父辈所期望的标准,进而引发了抗拒、逃逸、禁闭等一系列冲突。在与姑姑的冲突中,艾利欧萌生了“被外星人绑架”出逃地球的念头,进而开启了影片的外太空叙事。
代际冲突作为经典的文艺叙事主题,不仅揭示了子辈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理解困境,也深刻描绘了父辈在情感交流中的共情缺失。对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详细展示,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选择冲突、话语摩擦乃至肢体碰撞,正是表达“人生而孤独”这一主题的最佳方式。可惜,《地球特派员》的叙事重心并未集中于此。
影片中,艾利欧与姑姑的冲突缺乏前情铺垫和细节描绘,仅通过粗略的对话勾勒而出,呈现给观众的仅是缺乏育儿经验的姑姑与拒绝沟通的“熊孩子”之间肤浅的角力。艾利欧的孤独源于何处,具体表现为何种形式,以及它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影片对此并未进行深入探讨。直至艾利欧从太空归来,偶遇姑姑在海边竭力联系自己,两人仅凭简短的交谈便道出了各自的孤独境遇,然而先前的疑云依旧悬而未解。
作为副线情节的小格与父亲格霸之间的冲突,却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展现。格霸按照海鲁格族的传统,推崇武力。小格则爱好和平,拒绝穿上代表暴力的族群装甲。然而,如此深刻的价值观冲突,并未在剧情中进行正面叙述,仅仅以朋友间两三句对白便一笔带过。在格霸与小格的正面叙事中,展现的更多是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与艾利欧和姑姑的主线叙事一样,副线叙事同样无力承载代际冲突所蕴含的孤独主题。
合家欢乐:劳而无功的套路
相较于孤独主题与代际叙事的失焦,影片在炮制好莱坞经典合家欢时显得更得心应手。在冲出地球的那一刻,艾利欧“摆脱了”原本就虚无缥缈的孤独,影片也抛弃了对孤独的探讨,转而投身制造笑声的流水线工序。
无论迪士尼还是更广阔的好莱坞,合家欢的套路无外乎强弱地位倒置造成的滑稽、爱与宽容催生的终极大和解。《地球特派员》也未脱此窠臼。在来到宇宙高等智慧生命组建的星际联合会后,艾利欧被阴差阳错地误认为是地球最高领袖,获得入会资格。然而,意图武力入侵联合会的格霸打乱了计划,导致各大星球的代表仓皇出逃,并把拯救联合会的谈判重任交给艾利欧。无能而散乱的大人与机智而团结的孩子之间,身份、地位不对等引发的连锁反应,成为影片笑料的主要来源。而艾利欧与姑姑、小格与爸爸的和解,则在毫无情感铺垫与逻辑支撑的情况下突兀降临。
主人公们缘何产生分歧?又缘何重归于好,达成共识?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在剧情关注的范围之内。仿佛久别重逢就意味着一笑泯恩仇,爱与宽容如同机械降神一般给影片做了收场。这般缺乏根基、毫无内涵的笑声,注定在取悦观众上“劳而无功”的结局。
《地球特派员》将“超越孤独”这样一个具有广泛吸引力的生命议题纳入表现范围,展现了极强的敏锐性。然而,在与好莱坞商业传统的博弈中,影片的严肃性探讨始终无法抵挡取悦市场的资本逻辑,最终在套路化的合家欢围城中潦草收场,令人遗憾。
当下,动画电影已经逐渐回归其艺术体裁的本位,不再囿于儿童娱乐的刻板标签。越来越多的动画影片开始介入生活化、哲学化的严肃议题讨论,无疑提升了这一类型的价值含量。国产动画的崛起与转型,同样经历着相似的进程。如何借动画这一看似“幼稚”的艺术形式承载“成熟”的人生反思,并在商业诉求与艺术表达之间找准锚点,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